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tè] ,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马老译文】知道什么是雄强,但却要守雌弱,做天下的川溪。做天下的川溪,能常用的道德才不会离身,复归到天真的婴儿状态。知道什么是洁白,但却要持守污黑。作为天下的法式。作为天下的法式,能常用的道德才会无差错,回归到原初的状态。知道什么是荣耀,但却要持守屈辱,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能常用的道德才会充足,重新回到质朴的状态,质朴解剖开就成了器物,圣人使用它们对它们进行管理,所以大的制作不割裂。
【笔者续貂】笔者本章为后人指点迷津,如何做到一身融合阴阳,修身、齐家、理国,可也!“雄雌”之述,在世俗生活中,好斗勇逞能者居多,总想人前显示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此为“雄”也。知雄,不难,难在知守的平衡,知道雄壮的优势,能够守住雌柔者,做起来不同意。得道的君子,能够做到这一点,“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真正得道的状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实现了价值,不再证明给世俗人,平和之气自然升起,常德不离。我们人类在成长的阶段中,七八岁之前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先天,这个时候是雌雄一体的,可以经常看到小姑娘追着男孩子满街跑,好多疯丫头可以把小男孩打哭,等再大一些,生殖系统发育,雌雄分化,男孩子的力量开始增强,女孩子的体力会和男孩子逐渐拉开差距。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内涵,得道的君子“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就像七八岁前的孩子们,雌雄守一,才为大丈夫,伟男子!“雌雄”是对本性的描述,万事万物的雌雄生来就决定了,“黑白”之分就是价值观的取向了,通常世俗之人眼中是非黑白是马虎不得的。得道的君子眼中,是非黑白都有其存在的范畴,都是有一定条件约束的。站在更高的视野上,是非黑白不一定是矛盾的,就像黑夜和白昼一样,其实都是地球旋转所造成的光线的效果而已。得道的君子和世俗之人眼里的世界是不同的,世俗之人从自我出发,违顺二境随身,烦恼忧愁难断。得道的君子洞察是非都源于自我的判断,每个人对于自己都会做出最好的选择,所以跳出是非黑白,能够做到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却不执着于对错,一方面减少了和其他人的摩擦,更重要的是自己淡然处之,解放身心。到了“荣辱”阶段,到了行为以及行为背后招致的结果层面。世俗中人崇榮恶辱,做了事情吗,眼睛会瞄着结果,其他人的评价对于他很重要;得道之士洞察所谓“荣辱”只是道的结果而已,“因地不正,果遭迂曲”罢了,所谓荣辱也是自我心态的投射。一方面处理事务会从道出发,循道而行,结果自然会是好的,荣辱的源头下手;另一方面看淡得失,即使身处荣华之所,内心守住卑辱之境地,不被外境干扰内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入道,才有返璞归真的境界。人间百态,不过是一颗心在作怪罢了,圣人悟道此处,就能超越凡俗,建功立业。 世间百态,莫过于此了,所谓“大制不割”,人间百态,不过是一个人性而已!“雌雄”、“黑白”、“荣辱”,三个递进的延伸,本性、判断到行为三个层面的论述,最后归结为人心似朴,不同的发心造就世间百态,得道的圣贤是因为抓住人性的核心,制定了不同的制度,根源其实是人性的解读不同罢了!本章有大用,各位看官可以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