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晨读33-《道德经》32

泰然晨读33-《道德经》32

2016-07-01    05'47''

主播: 泰然国学社

49 2

介绍:
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32章 道常无名。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马老译文】大到经常没有名声,没有加工的朴,虽然小,但天下没有人能支配它。王侯若能守住朴的特点,万物将自动地来归服。天地交合,降下甘露,没有人指使它而自然均匀。开始制作成东西才有名称。名称有了之后,也要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可以不衰。相比而言,大道在天下的样子,像河流与江海之间的关系。 【憨山译文】此言承上章不以兵强天下,因言人主当守道无为,则万物宾而四海服,天地合而人民和,自然利济无穷也。常者,终古不变之义。凡有名者,必迁变。道之所以不变者,以其无名也。故曰道常无名。朴,乃无名之譬。木之未制成器者,谓之朴。若制而成器,则有名矣。小,犹眇小。谓不足视也。且如合抱之材,智者所不顾。若取径寸以为冠,则愚者亦尊焉。是以名为大,而以无名为小。甚言世人贵名,概以朴为不足视。故以道曰朴曰小也。然道虽朴小,而为天地万物之本。即愚夫愚妇,而亦知所尊。故曰天下不敢臣。但侯王不能守耳。藉使侯王若能守,则万物自然宾服矣,奚假兵力哉。然兵者凶器,未必宾服一国。且上干和气,必有凶年。若以道服之,不但万物来宾。抑且和气致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兵来未必尽和民人,若以道宥之,则民莫之令而自然均调,各遂其生。无名之朴,利济如此,惜乎侯王不能守之善用耳。若散朴为器,始制则有名矣。始,犹方才也。谓朴本无名,方才制作,则有名生焉。且从无名而有名。既有名,而名又有名,将不知其所止矣。庄子所谓从有适有,巧历不能得,故曰名亦既有。而殉名者愈流愈下,逐末忘本,不知其返矣。故老子戒之曰,夫名者,不可驰骛而不返。亦将知止而自足。苟不知止足,则危殆而不安。知止所以不殆也。由是而知道在天下,为万物之宗,流润无穷,犹川谷之于江海也。然江海所以流润于川谷,川谷无不归宗于江海。以譬道散于万物,万物莫不宾服于大道。此自然之势也。意明侯王若能守,其效神速于此。 【笔者续貂】这一章老子的话清晰明了,大道是没有名相的,在这里老子做了一个比喻,就像一块没有加工的朴一样,在它被加工成具体形状以前,没有人能揣测它会成为什么样子。大道的道理同样如此,大道本身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万物各具形态,只是道的不同体现罢了。作为君人者,如果能够保持住质朴的状态,万物自己就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演化生息。圣人看待万物就像天地降下的雨露一般,喜欢雨的就会和雨亲近,不喜欢的自然会躲避的,自己会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只要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自然觉得公平合理!大道就在每个人身边,静下心来,自然能够体会,我们说玄,觉得看不见摸不着,玄在心中,一份体验,一份感悟,不能语言来形容,却又真实不虚,非实证者不能名言的感受,我们能称作什么呢?只能用一玄字来表述!大道在天下,就像川谷于江海,江海的源头来自川谷的溪流,我们人与万物的源头在大道。不去感悟大道,领悟大道,在后天人为的世界里翻筋斗,做人生各种把戏,是不是该停一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