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37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马老译文】 大道经常是自然无为的,但却成就了所有的事情。王侯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将会自己生化,在生化之中产生了欲望,我用无名的原初状态去镇抚,无名的原初状态就会变得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会清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了。
【憨山译文】此教人君乘流救弊之意也。以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故侯王但能守之者,而万物不期化而自化矣。此言守道之效,神速如此。然理极则弊生。且而物之始化也皆无欲。化久而信衰情凿,其流必至于欲心复作。当其欲作,是在人君善救其弊者,必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而后物欲之源可塞也。若施之以有名,则不济耳。然无名之朴,虽能窒欲,若执此而不化,又将为动源矣。譬夫以药治病,病去而药不忘,则执药成病。故云无名之朴,亦将不欲。此亦不欲,则可专以静而制群动,无敢作者。故云天下将自正。自正者,谓不待正而自正矣。镇,犹压也。如石压草,非不生也。盖以无名之朴,镇压之而已。若欲朴之心,亦是欲机未绝。是须以静制之,其机自息。机息则心定,而天下自正矣。故虽无名之朴,可用而不可执,况有名乎。
【笔者续貂】本章是道篇的结束语,揭示了“大道”无为而又无不为的妙用,是对“道”篇的结论!“大道”通常是无为的,因为无为,所以成就万物。作为百姓的君主,如果深谙此道,激发百姓的热情,而不是约束人性的诉求,这个社会一定是和谐的。就像我们这届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一样,激发人民的创造力,是一个国家走向强盛的必然选择,也是智慧的体现啊!每当人主想自己创造一些东西的时候,就要看看“无名之朴”的存在,提醒自己,想一想“无才是有”的玄妙!更重要的把头脑的“无”最好也抛弃,当一个管理者过分强调“无”的时候,其实“意必固我”已经生根了!最好的状态是保持内在的安宁,天下将自定,自己会演化生息出结果的!每一个念头背后都是一个声音,不是贪求就是焦虑,放下内在的攀援,才能真正享受安静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