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马老译文】上等的道德,看不出道德,因此有道德。下等的道德,显示出了道德,因此没有道德。上等的道德自然而为,而不有意而为;下等的道德按照道德去做了,而是有意而为。上等的仁爱按仁爱去做,而不是有意而为;上等的正义是按正义去做,而有意而为。上等的礼仪按礼仪去做,如果得不到人们的响应,就会捋起袖子死拉硬拽了。所以,丧失了大道才讲道德,丧失了道德才讲仁爱,丧失了仁爱才讲正义,丧失了正义才讲礼仪,讲礼仪是忠信的淡薄,祸乱的开端。至于说先见之明,那是大道的虚花,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王立足的重厚,不立足于轻薄;立足于真实,不立足于虚花。所以要舍弃仁义礼智,选取道德。
马老论“德”】这一章首先要把握住德的含义。“得之于道者谓之德”,从区别上讲,大道是客观性的,德具有了主观性。大道是普遍性的,德有了具体性。大道是无形无象的,德有了可认识性。从统一性上讲,德又是人身上所有的道,道与德又是一致的。大道生化万物,不可能把自身的全部赋予一个人,所以每个人身上得到的道就不同了,德就有了区别。总之,每个人身上合道的部分就是德。合道的部分越多,道德也就越高。脱离道的部分越多,道德就越低。老子讲的德,指的就是道德。
【笔者续貂】这一章为德篇的开篇,和道篇的开篇相互呼应!道篇开篇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德篇开篇讲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篇强调有无的玄妙,德篇对无为做了区分,在上德和下德者,同样表现出了无为,效果却大相径庭,一个是“无以为”,一个是“有以为”。大家需要关注的重点是此处的“道德”和今天的“道德”之不同的,时代变迁,词语蕴含的意义和发生了变化。我们学习经典,要点在于把我们的心和古圣先贤的心产生共鸣,词语尽可能向古时的语意靠拢为好!《道德经》讲述的是宇宙大道和宇宙大道如何运用的智慧,有的版本翻译成“德道经”,从下篇学起。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本书的灵魂,就像马老师的解释,“得之于道者谓之德”,什么叫德啊?“得道”才为德,这是关键!道篇强调的是无名,德篇强调的是“无为”。上德的人,脑袋里并没有德的概念,脑袋里念念不失道,故为上德;下德的人念念不失德,与道甚远,故曰“是以无德”!就像现在,整天把得失心挂在嘴边的,得失心是最为严重的;真正没有得失心的人,是不会关注“得失”上的,故也不会嘴巴里念叨“得失”的;所谓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等的人关注大道,以道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其次境界的人关注“得道”,好像也是关注“道”,因为有了“得失心”,所以境界和前者有差别;再次一等的人,我们今天讲的混社会的人,他们开始关注人生,活在了“仁义”的概念里了,jiu像有人到处谈论感情一样,这和宇宙万物无所不包的“道”的境地相差甚远了;再次等境界的人,关注自己的言行,懂得用言行来换取对方的好感,这样的境地已经和“上德”天上地下了,古人用了一个很美的词——“礼”!
老子在这里对崇尚“礼”的习俗表达了鞭挞之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句话影响力巨大,对后世的士子影响深远!老子对道德仁义礼有一个重要性的排序,老子告诫后人,“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真正没有认识宇宙根本规律的人啊,只能叫做愚夫啦!掉丢万事万物的根本,舍本求末,追求人生的成功,言行的俊美,所谓场面的好看,其实人生短短几十年,过分关注了外在的世界,丢掉了“求道”的精神,这样的人或者人生是没有未来的!用今天的话讲,丢掉人生的价值,追求财富,是空虚的表现啊!现代的我们,难道不值得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