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47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马老译文】不出门,知道天下;不堪窗外,能了解天道。出门越远,知道的越少。因此,圣人不必亲自行动,就能知道;不必亲眼看到,就能明白;不必亲自去做,就能成就功业。
“不窥牖,见天道”,“窥”是从孔隙里看。“牖”是窗。这句话的字面义是,不堪窗外,就能成就功业。
以上两句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老子说知道的是什么?一是天下,二是天道。天下是天下的总体情况,天道是天的运行规律,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就是属于理性认识的范围。理性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得从感性认识上升华,因此凭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陷在感觉经验里无法深入事物的本质,也认识不到事物的全面,反而会牵制人的理性升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才讲“不出户”“不窥牖”,出户,窥牖容易陷入到感性认识里去,人堆大道的认识陷入感性认识是办不到的。可见老子并不是在否定感性认识,也不是说认识可以不从实践中来,只不过是在强调对大道的认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为重要。
【续貂之语】本章描述了得道的路径!男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受到“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教育,长大以后自然心怀天下,老子这里描述的和我们受到的教育理念好像有冲突。有过生活经历的朋友都有感触,我们内心都有一种力量的牵引,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老子在这里强调了,真正的大道从来没有来开我们身边,大道就在生活的细节中,世俗人谈起天道,好像是远在天边的事情,玄妙深远的样子。老子口中的大道是不远人的,我们需要擦亮我们求道的眼睛,由近及远,举一反三。不用跋山涉水,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才能领悟大道!道不远人,圣人”不行,不见,不为”就和道相融了!“不行”指的是不用远行;“不见”指的是不用眼睛观察,不向外探求;“不为”指的不用亲自去作为。其实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如何找到她的影踪呢,大家尝试处在不出门,不睁眼,不盲动的状态,自然会和道贴近了!我们已经把大家带到门前,各位看官需要自己体悟,只有体悟到的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