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64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马老译文】局面安全的时候容易控制,事情还没出现苗头时容易谋划,事物在脆弱时容易消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消散。在没有发生之前预先做好处理,在没有形成动乱之前加以治理。合抱的大树生成于细小的树苗,九层的高台建成于一筐筐积累起来的泥土。千里的路程从脚下起步。要强为注定失败,要把持定会失去。因此圣人自然无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失去。人们办事情往往快要成功的时候而失败,所以说在快要成功的后期要象开始那样谨慎,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想要得到一般人不想得到的东西,不看重难得的珍宝。学习一般人不愿学习的东西,从众人的错误中返回正道。顺应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强为。
【憨山译文】本章关键,禅宗心要,反复聆听,必有大用!
此释上章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之意,以示圣人之要妙,只在为人之所不为,以为学道之捷径也。治人事天工夫,全在于此。安与末兆。盖一念不生。喜怒未形。寂然不动之时。吉凶未见之地。乃祸福之先。所谓几先也。持字,全是用心力量。谓圣人寻常心心念念,朗然照于一念未生之前,持之不失。此中但有一念动作,当下就见就知。是善则容,是恶则止,所谓早复。孔子所谓知几其神乎。此中下手甚易,用力少而收功多。故曰其安易持。兆,是念之初起。未兆,即未起。此中喜怒未形,而言谋者。此谋,非机谋之谋,乃戒慎恐惧之意。于此著力,图其早复。盖第一念为之于未有也。若脆与微,乃是一念始萌,乃第二念耳。然一念虽动,善恶未著,甚脆且微。于此著力,所谓治之于未乱也。合抱之木以下,三句皆譬喻。毫末,喻最初一念。累土足下,喻最初一步工夫也。上言用心于内,下言作事于外。为执二句,言常人不知著力于未然之前,却在既发之后用心。为之则反败,执之则反失矣。圣人见在几先,安然于无事之时,故无所为,而亦无所败。虚心鉴照,故无所执,而亦无所失。以其圣人因理以达事耳。常民不知在心上做,却从事上做,费尽许多力气,且每至于几成而败之。此特机巧智谋,有心做来,不但不成,纵成亦不能久,以不知听其自然耳。慎终如始。始,乃事之初。终,乃事之成。天下之事,纵然盈乎天地之间。圣人之见,察其始也本来不有。以本不有,故将有也,任其自然,而无作为之心。及其终也,事虽已成,观之亦似未成之始,亦无固执不化之念,此所谓慎终如始,故无败事也。是以以下,总结圣人返常合道也。若夫众人之所欲者,功名利禄,玉帛珍奇。所学者,权谋智巧。火驰于此,往而不返,皆其过也。至于道德无为,皆以为贱而所不欲,以为无用而不学。故恃智好为,以伤自然之朴。圣人离欲释智,以复众人之过耳。以恃万物之自然,故终不敢为也。庄子内圣外王学问,全出于此。吾人日用明此,可以坐进此道。以此用世,则功大名显。伊周事业,特绪余耳。岂不至易哉。
【续貂之语】本章继上章后用实际案例来做出了表述!“安”“未兆”“脆”“微”是对事物状态的描述,圣人用力点和世俗人很是不同。“合抱”的树木生于细小的小苗,“九层”高的高台起始于第一框的累土,“千里”的路程源于第一步的迈出。三句话道出了万事成长的奥妙,圣人注重积累,关注成长的过程,结果是顺理而成的事情。事物的状态的维持有质变到量变的累积,只有得道的圣人才会注重事物平稳状态下的内部变化,所谓“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准确描述了圣人处理事情的着力点。忽略事物客观情况,强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得到的结果一定是和目标背道而驰!圣人时刻关注外在事物的情况,同时能够敏锐洞察到自己的动机,时刻放下自己的“执着”,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就会减少失误,避免损失了。世俗中的百姓,经常在所做的事情即将成功的时候反而失败,就是不能做到“慎终如始”的警觉。失败事物都蕴含本章的道理,不是事物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所为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导致的。结论的两句话很深刻,“欲不欲”和“学不学”,升起了欲望而能洞察欲望,不被欲望所左右;学习那些书本上不曾传授的知识,在生活中从他人的失误处学习,得道的君子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自强求,自然减少失误,迈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