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晨读64--《道德经》63

泰然晨读64--《道德经》63

2016-09-06    06'36''

主播: 泰然国学社

98 4

介绍:
我们“泰然晨读”的宗旨是“传承经典、领悟大道、比肩圣贤”!本次《道德经》的导读有两位大德做导师,一位是当今易学泰斗马恒君教授,也是本人的授业恩师,马老师的《周易正宗》被学界评为易经学习的教科书;另一位大德是憨山德清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一位是文化的巨擘,一位是禅宗大德,跨越时空,交相辉映,一场文化的盛宴,您准备好了吗? 《道德经》第63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马老译文】做那些别人还没觉察到就该做的工作,办那些还没发生事故之前就该办的事,体味那些没有散发出气味之前的气味。要把小的征兆当成大事,把少的征兆当成多的后果。用恩德对待他人的怨恨。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苦难。 【憨山译文】此言圣人入道之要妙,示人以真切工夫也。凡有为,谓智巧。有事,谓功业。有味,谓功名利欲。此三者,皆世人之所尚。然道本至虚而无为。至静而无事。至淡而无味。独圣人以道为怀,去彼取此。故所为者无为。所事者无事。所味者无味。故世人皆以名位为大,以利禄为多而取之。然道至虚微淡泊无物,皆以为小少,故弃而不取。圣人去功与名,释智遗形,而独与道游。是去其大多,而取其小少。故以至小为至大,至少为至多。故大其小,而多其少也。是以圣人虚心体道,退藏于密。迹愈隐而道愈光,泽流终古而与天地参。此所谓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也。此圣人示人入道之真切工夫也。志道者勉之。 【续貂之语】前面三章详细讲述了道在治国实践中的应用,本章做了段落的小结,辩证的总结了大道在实际践行中的妙用之方!各位朋友一定要参考两幅参印的图片,对本段理解会加深的!“为无为”,强调的是在大道阴阳分化之初着力,有形世界没有形成之前,这里范围包括很广,大到宇宙星河,小到一言一行,用现代的词语叫加强“顶层设计”,得道者关注“无”的妙用,在“无”处用力;“事无事”,有形之事物之间有无形之联系,得道者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整体联系,具体事物交由具体人员来处理,得道者是在“无事”处用心;“味无味”,这里用了“味”,很有玄妙,非视非听,无形之韵味,只有对一件事物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用味道来描述!后面两组辩证的词语“大小、多少”概括了万事成长的过程,“大事”是有“小事”发源而起,“量多”是有“少量”累积而成;圣人能够洞察“抱怨”背后的期盼,能够宽宏处之,能够看到负面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这是有德者才能够做到的!后面又进一步为后人做了揭示,“难易”“大细”的辩证关系,在得道圣人眼里,看得清楚质的变化是有量的累积而成,在本质处下功夫,顺其自然发展,终究成就显赫之功业!老子在这里用相反的论证进一步做了说明,提醒后世君子,老子这里说易,不可落在易的表述,如果只看到事物容易一面,忽视困难的一面,盲目做出承诺,自己在实际应用中做不到的话,一定会失信于人的!圣人从“易”处着手,从思想上高度关注累积的过程,清晰在事物成长过程中不可大意,不可等闲视之,在世俗人眼中,好像圣人处理事物都很轻松的样子!本章在实际生活中有大用,各位朋友可以慢慢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