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 妈妈公社微课堂《父母如何通过共情与游戏帮助孩子表达情绪》2

No.9 妈妈公社微课堂《父母如何通过共情与游戏帮助孩子表达情绪》2

2015-12-22    20'53''

主播: 妈妈公社

307 14

介绍:
分享人:北大应用心理学博士李长瑾 分享内容: 1、 心理剧理论简介: 心理剧 角色理论     替身技术、角色扮演和角色交换 2、心理剧在亲子互动中(学龄前孩子)的应用:         理解孩子的表现         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引导孩子的行为 每个父母曾经都是孩子,都是有孩子的体验的,只是随着岁月蹉跎忘记了孩子 的角色。 心理剧有些方式帮助父母回到孩子的角色,真正体验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替身、角色扮演、角色交换 替身——简单理解为另一个自己。这个心理剧技术能够很好的帮助父母进入到孩子,理解和体谅孩子的状态。 父母怎么用替身技术进入自己孩子的状态? 小练习:父母自己想象一个与自己孩子互动的情景和状态(心理剧特别强调行动和体验,所以我们可以在周围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老师的引导真正行动起来,来体验) 想像和孩子互动的情景:地点、时间,如在自己家的客厅,想象都有什么——沙发、窗、门的朝向、光线......把它们都呈现出 在场地里走动,边走动边想象您和孩子的互动状态、具体的动作、事情做出来 替身练习——1.去到孩子的位置、模仿孩子的身高、动作、语言;2.开始模仿孩子后,边做边体验孩子的心情;3.体验孩子活动的具体细节后,开始进入关系——我在玩玩具,看下这时妈妈在做什么?这个情景里如果另外一个角色是妈妈,看看妈妈的位置、妈妈的心情、妈妈在干什么、妈妈在说什么,有什么话相对妈妈说,这时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孩子的位置上,您是否有不同的体验?(这个过程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练习结束。 共情——感同身受,有点像换位思考,站在自己的位置理解他人;替身——直接成为那个角色去体验,即进入对方的位置理解对方。做替身时,直接像孩子那样去说话。 学龄前孩子需要的是情绪表达,当父母能够帮助她表达出她的情绪,她的行为也就会有所改变。父母帮助孩子把感受表达、想法说出,用第一人称“我”说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父母是否真的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 父母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理解孩子时,可能带着自己的成人的价值观和羞耻感看待孩子的行为,很难真正理解孩子。 学龄前孩子主要通过模仿学习,她们模仿父母的语言、行为模式、情绪表达,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用日常实例讲:尝试用替身的技术感觉孩子的“磨蹭”,去看看这时孩子在做什么,她的需求是什么?特别不喜欢孩子磨蹭的家长,往往自己是有这个磨蹭的。父母的有些关心行为,可能恰恰是在打断孩子的专注行为,也会看起来是孩子表现出“磨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