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鄘风 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祥也。所可祥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土墙上长的蒺藜草,千万不能够去打扫。家里拌嘴吵架的话,千万不要出门再闹。怎么能够出门再闹?说出去真让人讥笑。
土墙上长的蒺藜草,千万不能够去除掉。家里拌嘴吵架的话,千万不能向人絮叨?怎么能向外人絮叨?传出去可没完没了。
土墙上长的蒺藜草,千万不能够去清扫。家里拌嘴吵架的话,千万不能向人念叨。怎么能向外人念叨?说出去让别人耻笑。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村妇劝架的诗。
这首诗旧以为是讽刺卫宣姜或宣公“**”的,这个结论其实是错误的。宣公通庶母,宣姜通庶子,这并非**,乃是古代家长制家庭的婚姻形态。如果说这叫私通,那么所生自然为私生子,自当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歧视,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有继承君位的权力呢?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左传》中类似的记载很多,可知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卫国,在其他国家也很盛行。既然这是古代的礼俗,那么时人也就不可能对他们进行讽刺,自然《墙有茨》也就不可能与卫宣公、宣姜有关了。
我们从诗篇本身分析,丝毫看不出与宣公、宣姜有何瓜葛。所以王雪山说:“左氏昭伯之事,寻诗皆无见。”而且诗一再强调“不可道”,分明是有劝解、掩盖之意。若是剌宣公、宣姜,何必遮掩?我们认为,《墙有茨》纯是一番村妇劝架的话。私有制的存在,是家庭纠纷的根源。婆媳、妯娌之间,十有八九因争夺家产而发生矛盾。但这些矛盾是情与理交织在一起的,不可以纯以“理”解,也不可纯以“情”说, 所以俗话云:“清官难断家务事。”妇道人家对于这类矛盾的态度是,若在自己头上 则责婆婆、骂妯娌,说个没完没了。若在别人头上,则装作大度劝告说“家丑不可外扬”、“说出去怕人笑话”等等。《墙有茨》反映的当是这种情况。反复唠叨,一遍又一遍地劝说,而却讲不出什么更新的道理来。这很像是劝架婆的伎俩(若谓劝说者是男性,便觉语气不合),仿佛可见三五村妇,手执针线,边做活边拉家常的情景。
值得注意的是,诗篇连用了十二个“也”字。“也”字本来是散文用语,而且是春秋时期散文表现肯定、舒缓口气的语气词。这首诗用这许多“也”字,直绘出老妪悠悠道来的语气、语重心长的神情,于自然中见奇妙,于反复中见真情。像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写法,是后世诗人不敢写,也写不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