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幸福【家庭幸福指导师 赵巧云】把“我应该”换成“我可以”、“我愿意”
今天早上看到洪涛老师从研九分享的六个字:我可以,我愿意。看到这六个字就让我们充满力量和希望,可是我们很多人的字典里没有这六个字,而是三个字:我应该。有了应该就有了小黑人,“我应该”就等于不爱自己,有小黑人自己,很容易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自责、后悔,不接纳自己。“你应该”就是小黑对方,对对方高要求高期望,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有欲望,有恐惧,如果对方没有达到,就有压力和焦虑,以结果和目标为导向。
郑委老师总在强调要去掉“认为”和“应该”,不断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应该、认为、对错、好坏,只有越来越。有了“应该”就没有活在当下,因为只有活在当下,才会放下,只有不活在当下的人,才容易纠结过去的事情,才容易担心未来的事情。爱与幸福理论是帮助我们调心的,而从脑到心最大的敌人就是“应该”,有了应该,就没有悦纳。脑说“应该”,其实心里做不到,做不到的时候,脑再次告诉自己我不应该有情绪,我应该接纳自己,而忘了做不到的时候首先是仰天长笑,因为做不到才是正常的,做到是方向而不是结果。
“应该”的潜台词是:我错了,你不够好,感受到的是否定。我应该放下孩子的学习的潜台词是我学了这么久怎么还没有放下孩子的学习,我太糟糕了,我太差劲了。老公应该包容我的潜台词是:他不象个男人,他不爱我,他太没用了。所以“应该”这两个字就给人压力,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字变成“可以”、“愿意”,那是多么美妙的感觉!我可以放下孩子的学习,老公愿意包容我,这样一来,黑暗就变成光明了,就充满希望了。
当我们对孩子说“你应该把作业做好”,我们在这样说的时候就是在否定孩子,就是对孩子的不满:你当下做的不好,你必须做得更好。我们内心是焦虑的、是担心的,是消极的,所以传递给孩子的就不是爱,就不是信任,所以换来的就是孩子的不满和对抗“凭什么”、“要你管”。最可怕的是当我们对孩子的高要求内化成孩子对自己的高要求时,孩子做不好的时候就会否定自己:我不行、我没用。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你可以把作业做好”,这是对孩子的信任,传达给孩子的是希望,所以换来的就是孩子对自己有信心,愿意尽力去做,做不好的时候也能接纳自己的不好,“妈妈,下次我可以做的更好”,这就是“越来越”的过程,这就是不断享受追求过程,而不执着于结果,不会患得患失。
亲爱的家人们,当我们觉察到有“应该”的时候,马上转念告诉自己:我可以,我愿意。(赵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