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元长篇小说《两棵橄榄树第十二节》
连载(12)
这时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带着他老婆挤上前来说:“张师傅,我这孩子他妈早上说话说着,突然右下巴歪了,口都合不上,说不出话,也不能吃饭,还常流口水,请你帮治治吧。”
张飞龙挪过一张椅子说:“嫂子,不用紧张,请坐下,以前有沒有发作过?”
“以前沒有过,师傅,” 中年人回答道。
“这是右下颌关节脱位,沒关系,我帮你治治。”
张飞龙叫女人坐下,张开口,嘱其丈夫站在后面,两手从后面抱着女人的头,张飞龙拿出两快白色小手绢,双手各拿一条,伸进口中,只见他左手压住大牙,稍用力一拉一压,只听见“咯” 的一声, “好了,”张飞龙说。
女人试着张大口,又闭上口,“真的的好了,好了,” 女人高兴地说。
中年男人不信地看着女人,用手摸了摸女人的口角,硧信已完全正常,伸出右手大拇指,异常高兴地说:“师傳,真神医也,神医也。”
张飞龙说:“你这下颌关节脱位,日后还有可能复发,我再给你三帖膏药,每日贴一帖可防复发。” 说着拿过三帖膏药,交给中年男子。
中年男子拿过膏药结结巴巴不好意思地说:“师傅,我家……我家沒钱,只带……带二筒米,权当交膏药钱……钱吧,请别见怪。”
“不怪不怪,都是乡亲,不必客气。” 张飞龙接过米,交给儿子礼貌地说。中年男子夫妻一谢再谢走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贫穷是农村普遍现象,乡里借钱借米是常事,谁都有缺钱断炊之时。圩市里以米换物也是见怪不怪的
俗话说,同行相轻,一山难藏二虎。李凤山和张飞龙十几年来天天都走三圩,同做卖艺卖膏药生意,本来这是大家谋生养家糊口的手段,如按现在市场经济竞争规律,完全可以相安无事,偏偏农村人习惯喜欢将人与人,事与事相比,人为地分成谁第一,谁第二。很多人说,张飞龙功夫比李凤山高,凤山堂膏药比飞龙堂好,口口相传,日子久了,难免会传入李凤山和张飞龙两人耳中,被看弱一方难免有些心中不悦,但两人都不敢公开较量,见面时都客气地“凤山兄”,“飞龙兄”相称,以礼相待,只是两人一见面心中都有如芒刺背,似刺鲠喉不快之感。
一日,正值正月十三,上芝圩的大财主詹辉煌因天命之年喜得宝贝儿子,正月十五大摆满月酒,宴请亲朋好友。这里的风俗,今年生了儿子,明年元宵一定要“做灯” 热闹庆祝一番,宴请亲友,你请的人越多,越有面子,有的还上市拉人,凡有一面之识的都会被拉去“吃灯”, 当天是圩日,詹财主是当地大户,又是地头蛇,面子大,办了二十几桌,李凤山,张飞龙也虽是摆摊卖药的江湖郎中之类,但都有真才实功,并非浪得虚名的游医庸医,在当地也是甚有名气之人,况且医者在三教九流中也属中九流之上,当时方圆五百平方公里,十来万人只有保安堂,保和堂,同济堂等五六家中药店,还沒西医,所以有点医术的人是极受人尊重的,所以两人六天前就収到请柬,今天也不摆摊了,巳末就赶来赴宴。
看官要知,何谓三教九流?三教者即儒、佛、道三教也。九流按传统分法又可分为上、中、下九流。 上九流是: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进士)八举(举人)九解元。 中九流是: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七僧八道九棋琴。 下九流: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妓。旧社会医生是最受人尊敬,社会地位是很高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