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惠王(上)~第3章

第一篇梁惠王(上)~第3章

2019-01-07    08'11''

主播: 吐故纳新681

253 1

介绍:
孟子认为头疼医头的方法是不能治国的,治理好国家只有依靠“仁政”这个根本。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在治理国家方面,真的是费尽了心力呀!比如,河北发生饥荒,我就把那里的饥民迁移到河东去,又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去救灾,河东遭灾我也是这样做。观察邻近国家君主管理人民,没有哪个能象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近国家的人民并没有因此越来越少,而我的国家人民也没有因此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请让我用打仗做比喻:咚咚战鼓一敲响,长枪短戟就打了起来,(逃跑着)抛下盔甲拖着武器就往后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了,只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胆小,您觉得怎么样?” 梁惠王说:“不行,只是他没有跑一百步远,可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您就不要巴望自己的人民多于邻国的人民了。(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那么木材也就用不完了。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做到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那么这就是仁政的起点。在五亩大的宅院四周,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九都可以穿上丝棉袄了;鸡类和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耽误了它们生长和繁殖的时节,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可以吃上肉了;每户人家的一百亩土地,都不要耽搁了耕种季节,有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没有饥饿危险了;认真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反复强调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上级的意义,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用自己肩担背扛货物在道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老人穿上了丝棉袄,吃上了肉食,老百姓都没有饥饿和寒冷的危险;做到这样但还不能实行仁政的人,是决不可能的。如果说,狗、猪之类吃去了人民粮食却不设法加以制止,看见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愿意开仓救济饥民;老百姓死了,光会推诿说,‘这不是因为我呀,是年成不好呀’。这和用刺刀把别人杀死,还争辩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刺刀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如果不总是责怪年成不好,这样普天之下的人民就都会归服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