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舜对弟弟做到仁至义尽,同时,也并不以私恩损害公法。
原文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
万章曰:「舜流共工(舜臣属)于幽州,放驩兜(舜臣属)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禹的父亲)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
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译文
万章问道:“象每天都把谋害舜作为自己的工作,可舜登上了天子的宝座后只将他流放,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实际上是封赐了象;也有人认为是放逐。”
万章说:“当时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驱赶到三危,把鲧处死在羽山,惩处了四个罪犯从而使天下民众悦服,是因为惩处了坏人。象是个非常坏的人,却还把有庳国封赐给他,有庳国的人有什么罪呀(要受象的统治)?仁德的人做事难道应该这样吗:对别人的罪恶就惩处,对自己弟弟的罪恶反加以封赐?”
孟子说:“仁德的人对于自己的弟弟,不把愤怒压在胸中,不把怨恨埋在心里,唯有亲近爱护他罢了。既然亲近他,就希望他能尊贵,既然喜爱他,就希望他能富足。把有庳国赐给他,就是是他富足尊贵呀。如果自己贵为天子,而弟弟还是个平民,那怎么能叫亲近爱护他呢? ”
万章说:“请问,有人说这是流放象,怎么理解呢?” 孟子说:“象不能够在自己的国家里面做出什么成绩来 ,天子另外派遣官吏去帮助他管理国家并替他交纳贡品赋税,所以有人把这叫做流放。(有人管理)象还能够残害他的老百姓吗?尽管如此,舜仍然经常想见到他,所以经常召他到京城来,(古书上说)‘不等到纳贡时,就以政事的名义接见有庳国国君。’ 就是指的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