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万章(上)~第6章

第九篇万章(上)~第6章

2019-10-04    08'44''

主播: 吐故纳新681

306 1

介绍:
孟子解释尧、舜让位给贤人和夏禹传位给子孙的原因,他认为这都是天意。 原文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禹的大臣)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禹的儿子),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尧之子)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汤的儿子)未立,外内(太丁之弟)二年,仲壬(外丙之弟)四年;太甲(太丁之子)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译文 万章问孟子道:“人们有句这样的话:‘到大禹的时代道德就衰落了,天下不传给贤德的人,却传给自己的儿子。’真是这样吗?” 孟子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天意给予贤人,就会给予贤人;天意给予儿子,就会给你儿子。大舜推荐禹给上天,经过17年,大舜去世了,三年的丧礼结束后,大禹避开舜帝的儿子(要让位给他)到阳城,天下的人民都跟随着他,就像尧帝去世之后,大家不跟随尧帝的儿子,而要跟随舜一样。大禹向上天推荐了益,七年之后,大禹去世,三年的丧礼结束,益避开大禹的儿子(要让位给他)到箕山的北面,来朝拜觐见和要求审案的人不到益那里去而到启这里来,他们说:‘你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呀。’ 歌功颂德的人不去歌颂益而来歌颂启,他们说:‘你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呀。’ 尧帝儿子丹朱很不成器,舜的儿子商均也无出息。大舜辅佐尧帝,大禹辅佐舜帝,经历的年代久远,施予人民的恩惠当然很多。夏启很贤德,能够恭谨地继承大禹创立的优良传统。而益辅佐大禹治国,经历的年代较短,施予人民的恩惠当然就少些。舜、禹、益之间相距时间的长短,他们的儿子贤德和不贤德,都是上天的意志,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凡事没有勉强去做却自然做成了,这是天意;事情没有想到会发生却又发生了,这是命运。一个普通人能成为拥有天下的君主,他的品德一定和舜、禹一样,加上还要有天子推荐他。 (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孔子不能得天下。继承父辈而享有天下的人,如果上天要废弃他,那他一定坏的和桀、纣一样了,所以益、伊尹、周公虽是圣人也不能享有天下。 伊尹辅佐商汤统一了天下,商汤去世后,太丁没有登位就死了,外丙在为二年,仲仁在为四年,太甲破坏了商汤制定的法律制度,宰相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邑,三年之后,太甲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一边悔恨一边努力改正,住在桐邑能够谨守仁德接近道义。三年之中,他认真听取伊尹对自己的教训,于是又重新回到亳城。周公所以不能享有天下,和益在夏朝的情况、伊尹在殷朝的情况是一样的。孔子曾说:‘尧舜以天下让贤,夏、商、周三代传位给子孙,这些道理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