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驳斥“伊尹割烹”的说法,论述圣人先端正自己,然后纠正别人的道理。
原文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 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桀的王宫),朕载自亳。”
译文
万章问孟子说:“人们有个这样的说法,‘伊尹是靠烹调技术来取得汤王欢心的。’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没有,不是这样的,伊尹当年在有莘国的田野上耕作,并非常喜爱尧、舜的圣道。如果是不正当的道理,是不正当的原则,用天下作俸禄给他,他也不会理睬;送上四千匹好马给他,他也不会看一看。如果不是正当的道理,不是正当的原则,哪怕是一点点东西他也不会给别人,一点点东西他也不会向别人要的。商汤曾派使者带着礼品去聘请他,他却悠然自得地说:‘我为什么要接受商汤的聘礼呢?我难道不可以住在这垄沟田野之间,以此来学习研究尧舜之道为快乐呢?’商汤三次派人前去聘请他,后来他就完全改变了态度说:‘我与其长期住在垄沟田野之间,以此来学习研究尧、舜之道为快乐,我难道不可以使这个君主成为一个尧、舜式的君主吗?我难道不可以使这些人民都成为尧、舜时代那样的人民吗?我难道不可以在我生前亲眼看见这些盛举吗?上天养育了这些民众,是要让先知的人唤醒后知的人,让先觉的人帮助后觉的人。我,就是上天的人民中首先觉悟的人;我将要运用尧舜之道去唤醒这些后觉的人民。如果我不去唤醒他们还会有谁呢?’ 伊尹常常想着天下那些男男女女的民众,如果有谁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惠,他就感到好像是自己把他们推入了山沟。他是这样认真地把天下的重担作为自己的责任,所以他就前往商汤那里建议他讨伐夏桀,拯救人民。我没有听说过枉曲自己而能端正他人的人,更何况使自己受到羞辱却可以端正天下的人呢?圣人办事各有各的特点,有的远离君主,有的亲近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不离开朝廷;但都要做到使自己本身干净才好。我只听说伊尹用尧舜之道接近商汤,没有听说他用烹调技术的办法。《尚书•伊训》说 :‘上天讨伐夏桀是从他自己宫中开始的,我们是从殷都亳城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