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进一步强调“人性本善”的观点,他要求人们要自觉发挥善性的作用。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译文
公都子说:“ 告子说:‘人性没有什么善良不善良的区别。’ 也有人说:‘人性可以变得善良,也可以变得不善良。因此当周文王、武王产生时,人民就爱好善良;周幽王、厉王产生时,人民就爱好暴力。’
也有人说:‘有的人是本性善良,有的人是本性不善良。因此在尧帝当君主的时代也有象这样的坏人;以瞽叟为父亲的家庭却有舜这样的好儿子;以纣王这样的人作为侄儿,并且他还做了君主,却又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贤德的叔父。’ 老师您现在说人性善良,是不是他们说的都不对呢? ”
孟子说:“从人的天生秉赋来看,那都是可以让他向善的,这就是我讲的人性善良。至于他要干坏事,这不是他秉赋本身的罪过。同情他人的心,每个人都是有的;羞恶耻辱的心,每个人都是有的;礼貌待人的心,每个人都是有的;断是非的心,每个人都是有的。同情他人的心是仁德,羞恶耻辱的心是道义,礼貌待人的心是礼仪,判断是非的心是智慧。仁义礼智的秉赋,不是由外面来美化我的,是我本来就具备的,只是没有自觉到罢了。所以说:‘只要追求就会获得它,一旦放弃就会失去它。’人与人之间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就是因为他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诗经•大雅》说:‘上天养育这么多人民,即产生万物就会有法则。人民掌握了这些道理,就会喜爱这些美德。’ 孔子说:‘创作这首诗歌的人,该是懂得道理的人吧!所以产生万物就一定会有法则;人民掌握了这些道理,所以就更加喜爱这些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