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告子(上)~第8章

第十一篇告子(上)~第8章

2019-11-30    05'21''

主播: 吐故纳新681

319 3

介绍:
孟子以牛山树木作为比喻,说明人的善念要精心爱护和不断培养。 原文 孟子曰:“牛山(地名)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译文 孟子说:“牛山上的树木曾经是长得很茂盛的,但是由于他处在大城市的近郊,人们常用斧子砍伐它,它还怎么能继续茂盛呢?虽然它日日夜夜地在生长,雨水露珠也不断滋润,也不是没有新芽嫩枝长出来,无奈牛羊跟着又上山在这里放牧,所以这座牛山就变得光秃秃的了。人们看到它光秃秃的,都认为他从来不曾有过树木呢,这难道是牛山的本来面目吗? (对一个人来说),在他心中,难道就没有仁义的心思存在吗?他之所以丧失了自己善良本性的原因,也好比是斧子对树木的不断砍伐呀,如果天天去砍伐它,那它会变得茂盛吗?尽管他日日夜夜的在培养善念,清晨接触的清鲜气息,使他慢慢有了一点点与大家相近的好恶之情,然而他第二天不良的所作所为,又使他的进步被摧残一空,这样反复的摧残他,那么他夜里积累的善念就不可能保存在心里;既然善念不能保存在他心里,那他距离禽兽也就不会很远了。人们只看到他现在的禽兽行为,却不曾想到过他也曾有善良的秉赋,难道这是人的本性吗? 所以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培养,没有什么东西不会生长;如果失去正确的培养,没有什么东西不会灭亡。孔子说:‘把握住了就存在,懈怠放松就灭亡;出出进进没有定时,不知道他停歇在哪里。’就是指心说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