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告子(下)~第3章

第十二篇告子(下)~第3章

2019-12-21    04'17''

主播: 吐故纳新681

291 1

介绍:
孟子借论《诗经》,阐述仁、孝的观点。 原文 公孙丑问曰:“高子(齐国人)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译文 公孙丑问孟子道:“高子说:‘《诗经•小弁》 是小人作的诗歌。’ ” 孟子说:“这高老头解释诗歌真是太呆板了!假设有个人在这里,越国人要张开弓来射他,事后他会谈谈笑笑地向别人讲起这事;这没别的,因为他们关系疏远。要是他哥哥张开弓要射他,事后他就会伤心落泪地向别人讲起这事;这没有别的,因为他们关系亲近。《诗经•小弁》的哀怨,是对亲人的爱呀,爱护亲人,这是仁德呀。这高老头解释诗歌也真是太呆板了啊!” 又问:“《诗经•凯风》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情呢? ” 孟子说:“《凯风》这首诗,作者的母亲过分比较小,《小弁》这首诗,作者的父亲过错比较大。父母的过错大却不去抱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的过错小而去抱怨,这说明儿子不能受一点刺激。更加疏远父父母,这是不孝顺;不能为父母受一点刺激,也是不孝顺。孔子曾说:‘大舜可算是极其孝顺了吧?他五十岁了还依恋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