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谈论仁、利对国家兴亡的作用,他坚持仁、反对利。
原文
宋牼(宋国学者)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⑤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译文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他,说:“先生您准备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正在打仗,我准备去见楚王,劝说他罢兵。如果楚王不愿意,我就准备去见秦王劝他罢兵。二位君王中总会有赞成我意见的人。”
孟子说:“我不准备询问详细情况,只希望听听您的基本想法。您打算怎样去劝说他们?”
他说:“我将告诉他们,战争对双方的不利。”
孟子说:“先生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先生的提法却不妥当。先生用利的思想去劝秦、楚两国的君主,如果秦、楚两国君主因为有利可图,因此而停止军事行动,这是让三军将士乐意停止打仗却有对利产生了兴趣。作为臣子的人抱着利的思想去事奉自己的君主,作为儿子的人抱着立的思想去事奉自己的父亲,作为弟弟的人抱着利的思想去事奉自己的兄长,这将使君主臣属、父亲儿子、哥哥弟弟之间完全抛弃仁义,抱着利的思想来互相对待,如果是这样国家还不灭亡,那是没有的事。先生用仁义去劝说秦、楚两国的君主,如果秦、楚两国的君主因为喜欢仁义,因而停止军事行动,这是让三军将士乐意停止打仗并对仁义产生兴趣。作为臣子的人抱着仁义的思想去侍奉自己的君主,作为儿子的人抱着仁义的思想去侍奉自己的父亲,作为弟弟的人抱着仁义的思想去侍奉自己的哥哥。这将使君主臣属、父亲儿子、哥哥弟弟之间抛弃利的思想,抱着仁义的思想来互相对待,像是这样国家还不会统一,那是没有的事。为什么一定要用利去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