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关于饮食
四 孔子的饮食观念
食不厌精,绘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食不语。
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所谓“脍不厌细”,就是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古人认为,肉食类的东西营养价值很高,对人体有一种补益和补精血的作用。人到老年以后,精血不足,就可以多食用一些肉类的东西来补益身体。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这就是说腐烂、变质的食物是不允许吃的。“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不对的也不要吃;“臭恶不食”,味道不好的也不能吃;“失饪不食”,烹调手法不对的也不能吃。为什么这样讲呢?比如说鸡,鸡是属于火性的,如果烤着吃的话,就属于“失饪”。你没有因循这个东西的本性去烹调它,烤它就会增加它发散的力量,这就叫失饪,这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而烹饪鸭子,就一定要去烤它,因为它本身属于寒性。烤寒性的东西,等于把它的寒凉的性质去掉一些,然后取其平补之性。还有一条是“不时不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按季节、不按节气上市销售的东西不要吃。比如冬天吃西瓜,在古代人看来就是不守时令。古人强调一定要吃应季的食品。所谓应季的食品,就是食物得节气之气。所以,“不时不食”就是一定要按照时节去吃,这样才能得其气。
孔子还说“割不正不食”,意思是在烹饪的过程当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对,也不要吃。表面看来,好像是孔子对厨师的要求太高了,太挑剔了,实际上这正是圣人看问题的独到之处。孔子认为,如果一个厨师在烹饪的过程当中,连正确的切割方法都做不到的话,那么他做别的事情一定很不保险,很可能会出错。比如说食物应该切成方块,如果厨师切得乱七八糟,那么他做别的事也不会让人信任,也许他会把盐放多,或者会放错。孔子是非常注重当下的,一切行为都要看现在是怎么做的。怎样做的,就代表你思想上是怎么想的。所以,按照圣人的说法:做人一定要精粹,这都是对人性、人格和人生态度的一种要求。
还有就是“不得其酱不食”。古人吃饭讲究不同的季节要配不同的酱,如果配伍不当的话,也不可以食用。这就涉及一个配伍的问题。其实,中药的配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在中国,最早撰写有关医药方面的书的人是伊尹,他就是殷王商汤的厨师。中国第一本关于中药配伍的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药的书,也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因为中药和饮食都是讲究配伍的。所以说,“不得其酱不食”,指的就是配伍要恰当。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吃很多肉,肉的量不可以代替和超过主食。中国古代人把馒头、米饭一类的食物叫主食,他们认为主食才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因为主食是谷物类的,所以它叫做“五谷为养”,这是养生的要点。现在很多想减肥的人就把菜当做主食来吃,这是完全不对的。古人认为菜只是一种补益,“五菜为充”,就是说菜只不过是作为主食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的,所以不能把菜当主食来吃。
“唯酒无量,不及乱”,这个酒就是现在的醪糟。醪糟可以多吃,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及乱”,不要让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像醪糟这类东西,妇女可以多吃。为什么呢?因为醪糟是大补气血的。
“沽酒市脯不食”,买的酒不要喝,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肉脯也不要吃。圣人有先见之明,说市场上买的酒和肉脯就不要吃了。因为商人都是求利的,求利的思想会影响他对食物的制作要求。
“不撤姜食”,古人是非常鼓励吃姜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就是说冬天一定要吃萝卜,夏天一定要吃姜。古代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萝卜,下床姜”。这是什么意思呢?“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吸收能力,让人夜里能有一个很好的睡眠。“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是用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你起床之后是要做事,要工作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还有一句叫做“不多食”,这是对我们饮食的一个要求。一般而言,我们吃饭只要七八分饱就可以了,如果你吃得太多,就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当胃的负担加重的时候,就会夺心的气。火生土,心为火,为母;脾胃为土,为子。如果胃的负担特别重,气不足,消化它的力量不够,“儿子”就到“妈妈”那儿去要气,脾胃就向心要气,这就叫“子盗母气”。所以我们吃得太多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心脏的不舒服。特别在过节的时候,很多的人会暴饮暴食。过节时,儿女都回来了,老人本来就很高兴,心过喜则心气涣散,一高兴就耗了心气了,气就有点外散,如果这个时候再暴饮暴食,就会一下子“子盗母气”,对心脏的损害很大,老人就容易犯心脏病。所以,暴饮暴食表面上损伤的是脾胃,实际上损的是心肺,所以圣人要求“不多食”。
最后一点就是“食不语”,吃饭的时候,不要多说话。如果吃饭的时候多语、谈笑的话,就会造成很多危险的状况。比如小孩子就有可能会噎住,这是不安全的。
所以孔子认为:通过饮食能看出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还能看出方方面面的问题。孔子对“斋”是很慎重的,“斋”有斋戒的意思,同时也有吃饭的意思。在斋戒和祭祀的时候要懂礼,宁可不说话,也不要胡说话。可是我们现在去拜庙,进了庙以后对哪个佛都说“保佑我,保佑我多发财”。其实,即便是佛,也是有各自不同的职能的。对不同的佛,你应该说不同的话。比如说在佛学里面,有一个佛是药师佛,那么你对药师佛的那种企盼就应该是和身体方面有关的。
孔子对疾病也非常慎重,从不乱服药,他认为药不是治百病的。
现在很多人认为,花钱可以买健康。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花钱是买不来健康的。中医的一个原则就是自己的健康自己来做主,任何疾病都跟自己的身心密切相关。你不好好吃饭,会造成疾病;你不好好睡觉,也会造成疾病;你乱发脾气,那就更糟了。
为什么说疾病跟心还有关呢?在临床上有过一个这样的病人:她瘫痪了,不管怎么治疗就是治不好。什么原因呢?原来,她觉得丈夫一辈子都没有关心过自己,但她瘫痪后,丈夫天天伺候着她,她一生没有体会到的温暖在生病时体会到了,她很想贪婪地享受这种照顾带来的稳定感和幸福感,所以她的内心深处是根本不想把病治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病实际上是心理瘫痪症。还有,现在小孩子也是这样,有了病反而不想好。小孩子觉得父母平时不关心自己,后来他突然发了一次烧,父母就全围在他身边嘘寒问暖。他不想让自己的病赶快好,这样的话,父母就会长期待在自己身边。所以,得病不仅是我们生理上的一种反应,而且还可能是我们心理上的一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