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情志病
四 百病生于气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这样记载:怒则气上。意思是说,一发怒,气就会往上走。有脑梗类病的人尤其忌讳发怒。发怒的话,怒气就会往上冲,脑血管就会破裂。应对这种情况,中医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十宣放血”。我们可以用针把十个手指尖挑破,把血挤出来,这样就能够缓释一下头部的压力。把井穴宣开了,就可以减轻头部的压力。
“怒则气上”还会导致什么样的病呢?由于气往上走而胃气不降,这个时候人就会出现呕血的现象。如果怒气全在上边,那么下面
出现的病症就是“飧泄”。“飧泄”就是大便不成形,或者食谷不化,就是吃什么拉什么。因为气全在上面壅着,而下焦的气虚掉了,就没有力量去让大便成形了。这是“怒则气上”在我们人身上的一种表现。
“喜则气缓”,这是什么意思呢?缓是一个通假字,在这里通“涣”字,是涣散的意思。过喜则心神涣散。喜乐超过正常限度,气就散掉了。过喜或过恐都会导致人突然死亡,这两种情志会严重地影响人的生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大笑而亡的人。传说宋代的抗金名将牛皋听到金亢术被杀以后,就大笑而亡了。这就是他的气一下子散掉了。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心梗病人在犯病之前,都有心气外散的象。表面上很高兴的样子,实际上可能他的生命很快就要终结了。
老年人最容易“喜则气缓”。例如,老人一年到头见不到儿女,逢年过节突然见到了就容易“喜则气缓”。气往外散,再加上过年吃点好东西,他脾胃的气就不够了,心脏病就很容易发作。所以,我们要常回家看看,不要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才回家。
“悲则气消”,中医认为,一哭就神魂散乱,气就会短。哭的时候,越哭气越短,这叫“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即受到惊吓或过于恐惧时,气就会下陷。这时,上焦完全闭住了,下焦整个打开。那么在人身上会出现什么样的象呢?我们常说有人吓得尿裤子,或大便失禁,这都是因为气往下走,人体一下子固摄不住,一下子全泄了。
在中医文化里还曾经流传过这样的小故事:有一个孕妇要生产了,可一直生不下来。有一个叫叶天士的名医到了那个人家里以后,抓起一把铜钱往墙上一扔,那个妇女就把孩子生下来了。人家就问那个名医是怎么回事,医生是这样解释的:“人都是为了抓钱而来的,所以小孩一听见钱声,就赶快出生了。”实际上这是笑谈。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恐则气下”,那个孕妇听见“哗啦”一响,一紧张,气往下一走,就把孩子给推出来了。
“寒则气收”,意思是如果过冷的话,那么人体的气就会往里收。
人体都有自保功能,自保功能首先要保五脏,所以天气一冷,人的肌肤腠理就会马上关闭。气要先回到中焦来,就是都要回到身体上来,所以就会出现四肢冰冷的象。
“炅则气泄”,“炅”是热的意思。如果过热的话,我们人体的气机就会宣散出去,气就会散掉,就会使人汗大泄。汗为心液,汗是从心这里变现出来的,同时也是由血变现出来的。所以过热就会出大汗,这也是对身体非常有害的。
“惊则气乱”,关于受到惊吓这个问题,在《黄帝内经》里有好几篇都涉及了。比如说得了胃病的人就会出现一个症状,叫做“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就是说一听到木头的声响就会吓一跳。这是什么原因呢?从五行生克角度来说,木克土,土为中焦脾胃,所以听到响声就会害怕,这是胃病的一个象。其实,凡是惊恐方面的病症,都跟两个经脉有关:一是胃经,一是肾经。有一种人的状况是“心竭惕如人将捕之”,他老觉得后面有人想抓他,这实际上是肾精不足造成的恐惧。
现在所说的很多精神症状,在中医看来都表现在胃、肾两经上。如果得了胃经病实症的话,就叫“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登高而歌”,就是精神病人跑到高处就使劲地喊叫。现在大家这么爱唱卡拉OK的原因,一是郁闷,二是或轻或重有胃病。中医是讲五声的,唱歌的声音属脾胃,呻吟的声音属肾,哭声属肺,笑声属心,呼喊属肝,所以肝郁的人就喜欢到大山顶上呼喊。然后再继续发展下去,那就是“弃衣而走”,就是脱光了衣服满大街乱跑。实际上这些人是脾胃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可能中医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得不错。
“劳则气耗”,古代只要提到“劳”,就是指房事、房劳,而不是指劳动。所以房劳在古人看来是耗气最厉害的。房劳会喘息出汗,实际上是动了五脏六腑。所以,房劳对人的损伤很大。
“思则气结”,意思是,如果过思的话,我们的气就会凝聚而不通畅。气凝聚在那里,就会影响消化,久而久之,脾胃都会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