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医的要点
五 不治已病治未病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最后,有一句名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果“病已成而后药之,乱以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在这里,先说“疾病”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它们的偏旁在《说文解字》里不叫病字旁,叫床部。就是说,人生病了,就要老老实实地躺着休息慢慢调养,别出去瞎跑。什么叫“疾”呢?里面的“矢”是箭,实际上就是说受了点外伤。所以“疾”是小病。《说文解字》里说“病,疾加也”,病就是疾加重的意思,病是重病,为什么指重病呢?曾经有一位中医这样解释:病字里面的“丙”字在中国的天干地支当中属于火症,它从火,而我们的五脏里心为火象,病实际上是心病,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心病难医”,故病比疾重。中医里还有一句话:“没有不可以治的病,只有不可以治的人。”一个人如果不能因循阴阳四时的规律好好地约束和规划自己的行为习惯,就容易生疾病。应该早睡的时候,偏不早睡;本来应该好好吃饭,却非得减肥,这样的人得了病之后,神仙都救不了。
中医反复强调:要按照医道去做,而不能违背医道。医道就是生活之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是,中医是预防医学,在没生病之前,就把为什么会得病的原因弄清楚了。这就像我们原先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要精神内守了,就根本不会生病。《黄帝内经》的前几篇,都是在讲如何让人不生病和如何循医道的问题。还有一种解释:高明的中医不治已经生病的这个脏器,而是要治还没有生病的脏器。举个例子,如果得了肝病,就暂时把肝放在一边不治。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生成来的。中医认为水生木,水是肾,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肾精不足造成的。所以我们先要把肾水固摄住,让肾精充足了,那肝病自然会好。还有一点,我们也必须清楚,木是肝,土是中央脾土。中医认为木克土,所以肝得病了以后一定会往脾上转。比如,当我们遇到特别不舒畅的事或者郁闷的时候,我们的肝气一下子郁滞了。郁滞以后,有的人表现为两胁疼痛,尤其是左边疼痛;还有一种人则表现为另外一种象,就是“食不下”。食不下是属于脾胃的问题,就是说肝气的郁滞把脾胃的气给伤害了,所以就吃不下东西了。我们经常说的“气得我都吃不下饭了”就是这个原因。
从治病的角度来讲,肝得病之后一定会往脾上转移。那么病症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这实际上是加重了。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人患了肺癌,在治疗的过程中,慢慢转成大肠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病是轻了还是重了?我们曾经讲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问题实际上和大肠有关。如果肺有病,首先就表现在大肠上。如果大肠有病,也会通过肺表现出来。所以,不要以为咳嗽时咳出的东西全是从肺里出来的,它有时也可能是大肠里的淤毒。在《华它传》里就曾经记述过这样一个病例:有个病人经常咳嗽,夜夜睡不着觉。华它知道病情后就告诉他:“病之所属非从肺来也,乃是从肠中来。”这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一个表现。如果一个中医把肺癌“治”成了大肠癌,这究竟是好还是坏呢?肠主表,肺为里,大肠为阳,肺为阴。肺癌成了大肠癌,病即从里症变成了表症,从阴症变成了阳症,所以这是病情转好的表现,而不要觉得这个癌治好又出现了其他癌了。任何病症的康复都有一个过程,是有理、有次第可讲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含义。肝已经病了,肾也受到损害了,精血不足了,这个时候就要固摄住脾胃,不让病症往脾胃走。脾胃又是生精血的地方,把脾胃养好了,反过来也会对肝和肾有好处。
公司管理也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问题了,就别管这儿了,得找到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办法。同时,还得管住下一个环节,不要让它去会影响其他方面。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如果只治病症之处,就相当于一个人已经犯错误了,这时再怎么拼命批评他,也于事无补了。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相当于“不治已乱治未乱”。就是说,把还没有乱的地方好好地整理,别让它再往下继续影响。“夫病已成而后药之”就相当于“乱已成而后治之”。已经生病了,然后再用药,就相当于灾难已经形成了再去挽救。很多人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有的耗,即使享受完了以后生病也没有关系。还有一句话,叫做“四十岁前拼命挣钱,四十岁之后用钱养命”。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彻底打消这个念头。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吃药,却把人的灵魂全部排除在外,希望全靠物质的东西来解决,这是有问题的。花钱买不来健康,生病了再去治,就好像“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当渴了以后,再去挖井是来不及的;打起仗来以后,再去造兵器那也是来不及的。所以,一定要在病还没有成形的阶段就及时把它控制住。
中医在“治未病”方面占有优势。中医大夫一看到嘴歪得很严重的病人,就知道这个人得了很重的胃病,而且知道他情志上比较压抑、比较郁闷。针对这样的病人,就先要在情志上给他宣开。其实仔细一想,会发现古代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很少,而我们进入21世纪以后患有精神病的人在明显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古人为什么很少得这些病?
其实,医药和道德修养有很密切的关系。古人有两套系统可以让他们避免出现这样的精神崩溃,那就是儒、道这两门学说。儒、道是互补的,儒学鼓励积极进取,是入世的学问,而道家思想实际上是讲出世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是按照这两家的思路去做的。当自己被社会重用的时候,一定要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修桥造路,好好造福于民。当不被社会重用,情绪也不必低落到极点,这时要想着生活的另一面,像苏东坡一样“羽化而登仙”,去思考如何去享受人生。
我们现代人的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这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我认为,现代的教育应该培养琴棋书画方面的情操,以此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如果不在孩童时期对人进行这样的塑造,他以后怎么能好好做人呢?现在很少有人教小孩子怎么懂规矩,对于孩子的要求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所以,现在的孩子都很郁闷,都经脉不通,而过去的孩子没有这些问题,他们春天放风筝,养目又养志向;秋天玩蟋蜂,养耳又养声音和性情,全是顺势而为,全然不存在压抑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