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医的要点
六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西医的差异,在于二者思维方法的不同。西医治人的病,西医讲的是病;中医治的是病了的人,讲的是“证”。还有一种说法叫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重形,中医重神;西医更多的是重视器质性的病变,中医是重功能上的病变。在手术方面,中医绝对比不过西医,但在积聚肿瘤等疾病尚未成型时,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发现许多问题,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所以就出现一个如何看病的问题。西医说病症,比如高血压、支气管炎、糖尿病,等等,这些都是病症。中医说“证”,就是把人的所有问题都综合起来判定。《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把所有的病症都可以归属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层面中去。比如说一次来了五个病人,可能开的药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时,病人会觉得很奇怪:我是高血压,他是失眠,凭什么给我们开一样的药?可是从脉象上,这几个人是同一个“证”,所以这叫做“异病同治”。而有的人可能病症表现都一样,来的都是头痛,但用药未必一样。在中国古代名医华它身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两个病人都头痛、身热,症状一模一样,华它给他们开药,却一个是下法,一个是汗法。也就是一个让他泻,一个让他出汗。病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开药。其实,在华它眼里,这两个人恰恰属于不同的“证”,一个是外实,一个是内实,外实用汗法,内实用泻法。所以,“证”指的是一种综合的状态,阴阳表里,虚实内外,全都包括在内,是人的生理状况所出现的失衡的状态。所以,中医不讲病,只讲“证”。比如说一个高血压病人,有可能在我这儿我把完脉就是太阴证,那我按太阴证的药去治高血压就没问题;但是另外一个高血压病人属于少阴的层面,那我只能开少阴层面的药。同样是高血压,可能开的药就不一样,这就叫“同病异治”。两个人病的表现虽然相同,但是要分不同的方法去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理解中医思维和方法的一个关键点。
“辨证论治”,就是要看你的生命到底处在生命的哪个阶段上。所以,中医看病看的是生命的这个层面,西医看病看的是肉体的这个层面。有些中医治不好病的原因,就在于放弃这个根本的方法,他全是按病症走的,没“辨证”,没看到病人气血方面的问题。所以,尽管他开的是中药,实际上是按西医的思路开的,病人有多少病症他就开多少药,药开得就会越来越多,但这只是开药而已,不是按中医思路开方子,所以治疗疾病就无疗效。
目前,中医面临着后继无人,这个形势很危机。幸亏中医有一个有救的地方,就是它的经典始终存在。并且总会有人去参悟它、去解读它,这就是经典存在而经久不衰的意义。
《黄帝内经》是中国文化经典里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中医文化也是传统文化宝库里非常伟大的一部分。总而言之,要想学会怎么生活,要想学会怎么治病、怎么看待我们的身体、怎么看待我们的疾病,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这就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知其要者,一言而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知道中国医道的一个要点,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要不知道要点的话,就会东学、西学、左学、右学,总是搞不清楚。这个要点就是——天人合一,就是人应该因循天的顺序、因循人的本性来生活。不仅要关注身体层面,也要关注我们精神灵魂的层面,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符合我们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性,也将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并拥有和谐、自然的人生。
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结构性变异。人类受到现代综合症、癌症、心身疾病、药源性疾患等的困扰,这就更需要全人类的携手合作来抵消掉各自的局限性。无论如何,只有二三百年历史的现代医学,目前还难以全面认识并评价具有几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医文化。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古老的中医与年轻的西医都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如何实现医学的跨文化沟通,如何在21世纪使中医大有作为,使伟大的中医医道复兴、昌盛,是我们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