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语音

《公众舆论》语音

2017-02-04    08'08''

主播: 心传考研

107 17

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等。 作者: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最有名的著作就是这本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奠基之作的《公众舆论》。 主要内容: 虽说本书被认为是传播学经典之作,但我觉得应该是社科类的学科的必读书目。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二十八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有关公众舆论的相关问题。本书中李普曼用众多实例展示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巨大差别,因为我们对于现实的认识越来越间接,我们自以为真实的东西,并非全部真实。 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来阐述,我们分别来看。 1. 客观障碍 作者从法德战争入手,通过描述战时的一些信息控制管理手段,意在说明审查与保密对我们接近真实世界的影响。书中说道: “当局并没有让公众对将军们了解的所有事实真相发挥影响,而只是向他们展示了某些事实,只有采取这种方式才最有可能稳定人心”,“一帮能够阻止人们独立观察事变的人,在按照自己的目的编排新闻。”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有关部门的审查与保密是限制我们了解真相的重要因素,为了进行某种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实之间设置某些屏障。毫无疑问,在战后几十年的变迁中,这种情况也没有任何变化,我们今日的新闻仍然是受着控制的。 除此之外社交范围和收入水平也会影响我们认识真实的外部世界。 “社交圈子在我们与世界的精神联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多么倾向于把可以接受的观点弄一成不变,然后决定如何对它进行评价。”,“个人的收入和共同体的收入决定着交流的状况”。 这两句话可以结合现在的“知沟假说”来理解。 2. 主观障碍 在阐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李普曼提出了著名的“刻板成见”。 “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书中提到,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先定义后理解。这就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刻板成见”,也正是这种成见,导致了我们对真实世界在认识上的偏差。 由以上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分析使我们看到,我们的舆论所涉及的现实环境是在许多方面受到阻扰的, “我们不带成见的去了解情况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我们还经常受到干扰”。 所以,人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形成理性的舆论并驾驭世界几乎是无望的,即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启示: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舆论 首先互联网使人们的刻板成见在减少,一件事情引起人们关注时,网友的多元化声音会使公众理性思考,权衡之后,抛弃原有的错误成见。当然,这里我们也要意识到这种成见并不是每次都会被改变,一些已有的标签仍然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比如城管,比如公务员。 其次现在很多舆论事件是先发酵于网络,而后倒逼媒体,这种每个网民将自己的意见发在网上从而得出的民意往往会影响职能部门的决策。当然反面角度我们也要记得,媒介审判是不可取的。 最后,互联网的发展是否会使这种驾驭社会的公众舆论成为现实?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