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个体崛起的时代,个人就是世界中心。
外交学院的施展教授就曾有过一个精彩的断论:
当这个世界95%的人生产,5%的人消费时,君主、国王、皇帝就是世界中心;当这个世界95%的人生产、95%的人消费时,公司就是世界中心;当这个世界5%的人生产、95%的人消费时,谁将是世界中心?不言而喻。
移动互联网的加持,让个体拥有了巨大的势能。
我们熟知的红人薇娅、李佳琦,在去年“双11”一天的个人销售额就达到10亿元量级。要知道,这样的销售额,超越了线下数十家乃至上百家门店一年的总收入;
而那些活跃在小红书、抖音、快手的红人们,在他们的直播间带火了一个又一个品牌,让一个又一个产品成为了直播间的爆款……
而这所有亮眼的表现背后,正是“势能”的转移。
今天,个人即生意,个人即品牌。公司、平台都沦为了配角,个人登上了新商业的大舞台。
尤其去年的疫情,更是直接加速催熟了可能需要2-3年才能全面铺开的红人带货模式。
一个去中心化的大消费时代,汹涌而来。
一、什么是红人经济?
去中心化的大消费时代的到来,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内容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过去10年,内容载体一直在变,从报纸、电视、电脑、到手机,传播形式从图文、视频、直播、到短视频。
伴随着内容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流量入口也发生转移: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再到红人账号和直播间。
这刚好印证了几年前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的判断:“在下一个时代,流量入口的天平很可能会向那些拥有大量‘粉丝’的网络红人倾斜。”
那么,成为流量入口的红人到底是一些什么人?
红人泛指名人、明星、KOL(关键意见领袖)等。按照领域分,有美妆红人、美食红人、健身红人等;按照平台分,有内容创作红人、颜值红人、带货红人等;按照粉丝基数分,有头部红人、肩部红人、腰部红人、长尾部红人、纳米级红人等。
正如我们开篇提到的,日销售额到达10亿元的红人主播们,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流量入口,站在了商业流量的前台。
“除了赢得红人‘流量入口’,你别无选择。”IMS(天下秀)新媒体商业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李檬在《红人经济:发掘新消费爆点》一书中说道。
IMS(天下秀)新媒体商业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李檬
自2002年连续创业至今,李檬对红人和红人经济前瞻性思考从未停止,同时也在此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实践。
在红人领域践行10多年,李檬和他的上市企业IMS(天下秀)一直被视为红人经济行业的标杆。
《红人经济:发掘新消费爆点》一书就是李檬作为红人经济开拓者、观察者和实践者的思考和系统性输出。
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李檬及其公司IMS(天下秀)服务过数百家一线品牌及6万多中小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品牌、营销的实战经验,这也是《红人经济:发掘新消费爆点》一书一经推出就备受关注的原因。
在中国商业变革的重要时刻,相信这本书会给更多企业和个人更多关于红人经济的新思考,而李檬在书中对红人经济的洞见和方法论的输出,也会给更多企业注入新的动能。
那么,李檬洞察的红人经济到底什么样?
在书中,李檬绘制了一张清晰的红人经济“结构拼图”。
图片
红人经济的“结构拼图”主要由4个板块构成:红人创作内容、内容凝聚粉丝、粉丝贡献流量(关注)和流量导向商业。
在李檬看来,过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是主要的流量入口;现在红人本身就是流量入口。
今天的红人,涉及的领域不断增多,随着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他们的变现能力也越来越多样,包括电商、广告、直播打赏、付费服务、代言、培训等等。其中电商和广告是红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当李子柒、雪梨等红人在虚拟社群的粉丝互动中实现了惊人销量之后,人们才恍然意识到,原来通过红人可以给品牌赋予这么多可能。
早在2014年下半年,红人不仅逐渐成了一个新的流量中心,也成了“风口论”的新概念中心。
据估算,2019年我国粉丝经济关联产业规模超过3.5万亿元,预计2023年将超过6万亿元。
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粉丝经济”和“体验经济”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新业态——红人经济,正在给市场创造更多的商业想象力。
多数人看到的是眼花缭乱的红人,李檬看到了红人背后的红人经济,看到了红人经济对现代商业范式的一次刷新。
李檬认为,现代商业正在进入“红人范式”。
近10年来,商业势能的转移和转换主要经历了哪几个范式?李檬概括为平台范式、算法范式、红人范式。
范式,简而言之就是这个时代共同接受的一套认知论、方法论和信念。范式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
① 平台范式
纵观世界,Google和Facebook的广告收入占据了全世界互联网广告收入的60%左右,网红和KOL(关键意见领袖)带动了大量线上流量,但他们的收入水平跟平台相比几乎忽略不计。
国内的网络流量曾经集中在门户网站(网易、新浪、搜狐)上,很快,又转向搜索引擎(百度)和电商平台(淘宝),不久,社交网络(微信、微博、抖音)成了流量主宰。
可是,流量转来转去,平台始终是最大受益者。
对于品牌来说,就算用心做了营销策划,买了“广告位”,但是流量是投一笔回报一笔,不投入就很难有流量。
总之,流量红利始终在平台手里,平台占尽了好处,品牌难以形成势能上的优势。
② 算法范式
曾鸣教授著有《智能商业》一书,指出智能商业的三维:在线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几年崛起的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都是其中佼佼者。可以说,智能商业是中国商业一次巨大的范式进化。
算法范式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让用户看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种沉迷、这种惯性,与日俱增,以至于用户有了依赖心理,仿佛逃不掉了。
这样一来,以前核心媒体的广告位置,不再是稀缺资源,诸如淘宝、今日头条这些公司的机器算法,可以精准匹配各种广告资源,因为机器、软件可以轻松辨别每个人真正喜欢什么。
③ 红人范式
当下,平台范式、算法范式的商业势能还在,也将决胜未来30年,但红人范式逐渐成了大势所趋,正在启动一场商业革命。
开篇我们提到,现在是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不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学历、什么工作,都有可能成为红人,成为KOL(关键意见领袖),创造你的商业回报。凯文·凯利有一个“1000个铁粉定律”。1000名铁杆粉丝是除了明星之外的另一条成功之路。
有一位香港的投资人说过:“只要你在势能上建立10倍优势,就足以启动一场范式革命。什么是范式革命?哪怕大刀长矛是黄金做出来的,也不敌破铜烂铁铸造的洋枪洋炮。”
“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商业从平台范式、算法范式,过渡到现今的红人范式,这正是一场人性回归。红人范式的最大价值,也无非是填补了现代商业的人性、人情空白。”李檬总结道。
二、基础设施已经成熟!
在红人范式下,发掘红人商业能量,要有好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有“硬”件有“软”件,在“硬”件方面,技术、产品、各类APP依然完备,那么“软”件的情况如何呢?
1.成千上万的红人已经成为“新货架”
超市货架的商品都要精挑细选,APP里的内容也都要更新迭代,原因就在于,如果消费者或者用户看都不看就走了,等于你的货架没有商业价值。
李檬认为,“用户的心思会停留多久”,决定了你的实际商业价值。
红人们场场直播都需要带货数十种,场场直播都被千万用户线上围观,他们的直播间就是大型商场,一个人就是一个商场。
人们的消费决策已经不再是以品牌为中心,而是由红人、KOL(关键意见领袖)、朋友推荐、算法推荐(如今日头条、脸书)和品牌共同构建消费决策的四大维度,其中3个都与“红人+内容”相关。
2.红人给了新人群“同位感”,传统方式给不了
什么是同位感?
同位感就是“同路人的真实情感”。
在孤独经济、家宅经济、瘾性经济的大背景下,输出产品和品牌的同时,还要注入“同路人的真实情感”,零距离贴近用户的精神气质。
新一代的90后、95后消费者是什么样的?
李檬在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他们是“小圈子的抱团”;愿意花钱在自己关注的事物上,比如养花、养宠物,对喜欢的东西容易形成刚性需求,比如会买3000多元的游戏耳机;可以去韩国休年假,但是会觉得一套99元商务课程很贵;还有类似“小确幸”、“佛系”、“低欲望生存”、“懒癌”、“人间不值得”......
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新穷人》书中用“新穷人”来形容年轻人:年轻人的穷有时候是无可奈何的,有时候是心甘情愿的,有时候是自作自受的,但没有年轻人愿意用消费代替真情实感和真人的陪伴。
红人在直播过程中与年轻人产生的“同位感”,正是红人和年轻人之间情感链接和彼此养成的过程。
过去,品牌靠“广告+明星”的方式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塑造一个老少皆宜的明星人设。这种方式,明星高高在上,品牌打的就是“打固定靶”。
今天,一个红人主播的养成,就是“打移动靶”——红人主播和粉丝之间的关系中,红人不是高高在上的,相反,红人是要时刻走到粉丝的需求变化里,服务好他们。
靶向的变化,就是商业背后消费者人群需求的变化。红人始终用真情实感和真人陪伴的方式,和新一代共振,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化。
未来,更长远的红人经济和宅经济生态,不是“顺着人性弱点”,而是要“击中人们最微妙的心理需求”。这些,传统的营销方式做不到。
三、红人经济之下,突围升级有良方
在理清了什么是红人经济,红人经济的基础设施之后,接下来要谈论的就是,要如何用红人经济赋能商业,助推品牌。
在《红人经济:发掘新消费爆点》一书中,李檬给出了9大进阶方法。在这里,重点分享3个方法,其他方法可以到书中尽情翻阅。
1.不“种草”,无商业,帮用户找“买东西的灵感”
2.直播带货,“全域触达”
3.直接将首席执行官红人化、IP化
结尾
世界顶级广告公司DDB全球主席基思·雷哈德,作为欧美广告行业标杆性人物,拥有超过50年的从业经验,他判断:
这个数字化风靡的时代,广告行业未来的走向反倒不是追逐新颖的人工智能、大数据,而是要重新关注行业的根本问题,即如何讲好故事。无论技术如何翻新,人性的根本特征其实没有变过,‘讲故事’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