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干成事的人,无非是摸透了人性

能干成事的人,无非是摸透了人性

2021-05-20    10'03''

主播: 笔记江湖

285 2

介绍:
对一家公司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做好两件事:   1)“把蛋糕(业务)做大”;   2)“把蛋糕(收益)分好”。   所以,如果一个企业的机制是“蛋糕都做不大”,还想去解决所谓的利益冲突问题,就是在舍本逐末。   于是,机制设计的首要目的是如何“做大蛋糕”。   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如何去思考分好蛋糕的问题呢? 首先,商业社会的核心在于各种资源的合作与利益的共荣共生。   企业本身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股东(合伙人)提供资本,管理者提供智力,员工提供劳动......每个人提供了资源,自然都会有相应的利益诉求,而治理的目标就是要平衡好这些利益诉求。   比如,就算是身处同一个岗位,贡献相同的“资源(劳动、资本、能力)”,大家都有可能用不同的“眼光”衡量自己贡献的资源的价值。 因此,我称公司治理是“共生的智慧”——要做大蛋糕,同时兼顾分好蛋糕的问题。 总之,好的公司治理,就是让想干事情的人把事情干成,让不认同或者干不了的人,适时的、恰当的离开。   在设置公司治理机制前,要想明白基本的商业模式,从而对“资源价值”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因为不同的商业模式,会使相同的资源,形成不同的利益结构。而利益结构决定了冲突的性质和大小,客观上也决定了潜在的解决办法。   对此,我们需要利用好两大思维:布局思维和博弈思维。 布局不是做圈套,而是一种处事的方法和能力。   这不仅包括某一个时点,比如说创办公司这个时点的商业模式,还应该对商业模式的后续变化有个预判。   比如,亚马逊创立之初,贝佐斯就确立了亚马逊商业模式的三个基本原则:客户至上、创造性员工和坚守长期主义——形成了后来的“飞轮效应”。   贝佐斯知道,驱动“亚马逊飞轮”高速运转的最重要资源,是员工(包括第三方供应商),而不是钱。他说,设定高门槛,找到优秀的人,是我们未来成功的不二法门。 除了布局思维,我们还需要一些博弈思维。   治理结构除了需要看大局,还要懂得预设“局”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见招拆招”的准备。   不管是商业模式的设计、企业战略的选择、各种资源关系的建立,还是安排利益结构或治理结构等,都需要使用博弈思维。   我希望企业家骨子里面多一些“算计”:考虑一下不同的人的资源能力是什么样的?ta能贡献多少?ta所贡献的资源到什么时候就不够了、不行了? 作为企业家,要看得远一点,深一点。在什么场合、时间,话该讲到什么程度,该交待什么事情,该给多大的利益,该放多大的权力,企业的主导者对此必须要有拿捏的能力。   有的企业家算路特别深,一开始就可能想清楚了自己要干什么事,也大致清楚如何能过够做成,然后需要用什么样的人......   这个时候,他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力和掌控力可以将治理机制搭建起来,建立起以自己为主导者,其他人为参与者的分工结构,就可以把企业带得比较远、比较久。 当然,还有一种人,对于公司未来很模糊,就是这件事可以干,然后找了一群兄弟“揭竿而起”。 这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结果的把控也比较难。有博弈思维,考虑大局,就是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比如,华为的股东分为任正非(大约1%)和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99%),每年,表现优异的华为员工会获得一定的华为的股票。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安排。  好的制度更容易让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如哈耶克所说:一种坏的制度会使好人做坏事,而一种好的制度会使坏人也做好事。 但是,制度之外,我更相信人。 我认为,企业的成功,本质上是企业家精神的成功。 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一种新的发明,只有当它被引入经济之中,才成为创新,而把新发明引入经济之中,不仅需要有眼光,有胆量,敢于冒风险,而且要有组织能力。而这样的人才是创新者,才是企业家。 具有企业精神的人,往往有以下三个特点:   善于观察,发现市场上的新机会,运用“暗知识”从中获取利益;   充满精力,有冲劲,但绝不会冲动行事,不会因失败而气馁;   通晓人性,善于对他人做出判断,善于整合一切资源,进而制定出使自己处于最有利状态的利益结构。 此外,一个好的主导者,往往具有以下几项能力。 当前,商业环境几乎是瞬息万变的,作为企业家,首要责任就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大方向正确。如果大方向错了,做得越努力,就会输得越惨。 任正非说,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 第二,定模式。做企业,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为企业带来价值,是企业家应当思考的重点。明确方向之后(切入哪些行业或产业),就需要创造商业模式,使你能够战胜妄图与你竞争目标市场的人。   这时候,战略取舍能力就特别重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客户,对不合适的客户说不。 第三,搭班子。组织的目的是激发群体智慧,一起完成更复杂、更艰巨的事业。   身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社会,就算领导者实力超群,依然需要花时间做好团队建设。   人才搭建不是找一堆牛人来,然后让他们组个队,一起干事情这么简单。 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制定标准,再拿着你的尺子去找那些人。 最后,就是做产品的能力。   对于企业家,特别是中、小企业家来说,企业创立初期,最大的难关,就是产品关。   产品的特点是什么?你和竞争对手比较,你有什么独特的优势?你是为客户创造了价值还是方便了客户,还是提高了效率?产品核心的壁垒在哪里?   这些企业家都要搞清楚。事实上,对于企业家来说,你自己才应该是最大的产品经理。马化腾、王兴、张一鸣、雷军等众多知名企业创始人,都强调过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角色。 懂得做产品的本质在于培养你的深度思考能力以及超常的同理心。 当然,指望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去保证公司不死,我个人觉得这是不现实的,尽管这是所有相关利益者的愿望,但现实世界并非如此。   打个比方,公司就像人,公司治理就像医生。   身体素质不同的人,比如,一个先天有缺陷的人出生了。他的预期寿命可能只有20年,医生能够让他多活5年,这就是胜利。   但你指望一个只能活20岁的人,活到100岁,一般情况下,这是不现实的。 最后,我想说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家来说,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增加智慧。   中国企业在经营的“术”的层面上是做得很优秀的,相反,企业家在“道”的层面上悟得太少。 当然,这可能和我们的民族性有关联——不善于独立思考,导致大部分企业家的思考水平是比较浅的。   因此,他们是十分“乐意”去学大的公司、成功的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比如,今天学华为,明天学谷歌。 但是,不管学的是谁,在我看来,都是白费功夫,竹篮打水罢了。   只靠模仿,无异于“东施效颦”。公司的成长,和人的成长是一样的,一定要自己去经历。 你能够认准一件事情,你信它是对的,是站在企业战略层面,从上至下想清楚的,然后至始至终不断地执行、反思、修正。   这就是一种智慧,和你拍个脑袋,跟风去学,完全是两码事。   古语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希望我所说的,可以对创业企业,中、小型企业的股东和管理者,以及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从事公司治理相关工作的人士,甚至是对公司治理有兴趣的朋友,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