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这期节目的时候,本轮上海疫情已经略有好转。处于封控中的居民们每天最大的愿望,仍是身心健康、吃好喝好。所以本期,我们还是谈一个与吃喝有关的概念:“供港”。
香港地狭人稠,可开发的土地基本都长满了高楼大厦。数百万挑剔的居民每天吃什么,从195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个大问题。直到1962年底,从武汉、上海和郑州每日开出 的“三趟快车”,以及背后的一系列制度,才将矛盾彻底解决。
在“三趟快车”主导的供港制度下,内地产出的活畜、蛋禽、蔬菜、水产和其他鲜活产品,源源不断流向香港。在新鲜之外,“供港”的卖点还包括超高品质,和超严标准——过去60年来,内地供港农产品保持了99.999%的超高安全率,活鸡、活猪的遴选过程堪比选美。
近年来,随着各类供港基地规模扩大,富裕产能也分流到不少内地城市。原先仅有耳闻的“供港”,现在成了精品超市和电商平台的特色品类。消费群体的扩大,也给这个概念带来了更多争议……
| 时间轴 |
04:03 1950年代,供港路上的“非战斗性减员”
07:46 如何将20节车厢的猪猪又快又好地从武汉送至深圳
12:34 在某些品类上,“内地供港”产品是香港的唯一选择
16:39 供港猪的遴选标准堪比选美
20:10 “产能溢出”让内地消费者也能吃到“供港级”产品
23:28 “供港”商标背后的争议
| 后期制作 |
董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