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

《道德经》第十五章

2022-08-30    12'42''

主播: 🐇崇全🥕

225 0

介绍: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其若凌释⑨;敦兮其若朴⑩;旷兮其若谷⑾;混兮其若浊⑿;孰能浊⒀以静之徐清?孰能安⒁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⒃。 [译文]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注释] 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⑤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⑨涣兮其若凌释:形容流动的样子。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⑾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⑿混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 ⒀浊:动态。 ⒁安:静态。 ⒂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王弼《道德经注》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见之貌也。  犹兮若畏四邻,  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见,亦犹此也。  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凡此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夫晦以理物则得明,浊以静物则得清,安以动物则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难也。徐者,详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必溢也。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蔽,覆盖也。 苏辙《老子解》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粗盡而微,微極而妙,妙極而玄,玄則無所不通,而深不可識矣。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若冬涉川。 戒而後動曰豫,其所欲為,猶迫而後應,豫然若冬涉川適巡,如不得已也。 猶若畏四鄰, 疑而不行曰猶,其所不欲遲而難之,猶然如畏四鄰之見之也。 儼若容, 無所不敬,未嘗惰也。 渙若冰將釋, 知萬物之出於妄,未嘗有所留也。  敦兮其若樸, 人偽已盡,復其性也。 曠兮其若谷, 虛而無所不受也。 渾兮其若濁。 和其光,同其塵,不與物異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世俗之士以物汨性,則濁而不復清。枯槁之士以定滅性,則安而不復生。今知濁之亂性也,則靜之,靜之而徐自清矣。知滅性之非道也,則動之,動之而徐自生矣。《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所謂動者,亦若是耳。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生於極,濁而不能清,安而不能生,所以盈也。 夫惟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物未有不弊者也。夫惟不盈,故其弊不待新成而自去 。 河上公《道德经注》 谓得道之君也。玄,天也。言其志节玄妙,精与天通也。道德深远,不可识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莫知所长。谓下句也。 举事辄加重慎,与兮若冬涉川,心难之也。其进退犹犹如拘制,若人犯法,畏四邻知之也。如客畏主人,俨然无所造作也。涣者,解散。释者,消亡。除情去欲,日以空虚。敦者,质厚。朴者,形未分。内守精神,外无文采也。旷者,宽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浑者,守本真;浊者,不照然。与众合同,不自尊也。 孰,谁也。谁能知水之浊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谁能安静以久,徐徐以长生也。保此徐生之道,不欲奢泰盈溢。 夫唯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也。新成者,贵功名。 这一章紧接前章,对体道之士做了描写。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可以说这是教一般人怎样掌握和运用“道”。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他们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和、纯朴、旷达、浑厚等人格修养功夫,他们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事,从不自满高傲。本章里“蔽而新成”四字,有的版本作“蔽不新成”,这样,含义就迥然相异,前者解释为去故更新,后者则是安于陈旧,不求新成的意思。本书取“蔽而新成”,大致符合上下文意。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