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學20161205

《论语》每日學20161205

2016-12-06    02'38''

主播: 一起用声音提升维度空

114 5

介绍:
2016.12.05學習內容:                               4.15  子曰^  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門人問曰^  何謂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今日复习内容: 4.10 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之与比 4.11 子曰^ 君子懷德^ 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 小人懷惠                         4.12  子曰^  放於利而行  多怨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 4.14  子曰^  不^患無位  患所以立  ^  不^患莫^己知  求為可知也 學習: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曉不問,故答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 【論語注疏】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曉不問,故答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 【疏】「子曰」至「巳矣」。○正義曰:此章明忠恕也。「子曰:參乎」者,呼曾子名,欲語之也。「吾道一以貫之」者,貫,統也。孔子語曾子言,我所行之道,唯用一理以統天下萬事之理也。「曾子曰:唯」者,曾子直曉其理,更不須問,故答曰唯。「子出」者,孔子出去也。「門人問曰:何謂也」者,門人,曾子弟子也。不曉夫子之言,故問於曾子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者,答門人也。忠,謂盡中心也。恕,謂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統天下萬事之理,更無他法,故云而巳矣。 【論語集注】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參,所金反。唯,上聲。參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貫,通也。唯者,應之速而無疑者也。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曾子於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爾。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餘法,而亦無待於推矣。曾子有見於此而難言之,故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曉也。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以此觀之,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或曰:「中心為忠,如心為恕。」於義亦通。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違道不遠是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此與違道不遠異者,動以天爾。」又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聖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貫之,惟曾子為能達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門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猶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謂『忠恕違道不遠』,斯乃下學上達之義。」 【論語正義】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曉不問,故答曰唯。”   ○正義曰:“參”者曾子名。《說文》“森”字,“讀若曾參之參”,則參、森同音。其字子輿,則取三人同輿義也。曾子時與門人同侍夫子,深知聖道,故夫子呼告之也。“一以貫之”者,焦氏循《周菰樓集》曰:“孔子言‘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忠恕而已矣’,然則一貫者,忠恕也。忠恕者何?成己以及物也。孔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孟子曰:‘大舜有大與,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爲善。’舜於天下之善無不從之,是真一以貫之,以一心而容萬善,此所以大也。”又云:“孟子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惟其不齊,則不得以己之性情,例諸天下之性情,即不得執己之所習、所學、所能,例諸天下之所習、所知、所能。故有聖人所不知而人知之,聖人所不能而人能之;知己有所欲,人亦各有所欲;己有所能,人亦各有所能。聖人盡其性以盡人物之性,因材而教育之,因能而器使之,而天下之人,共包函於化育之中,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故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保邦之本也;己所不知,人其舍諸,舉賢之要也;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力學之基也;克己則無我,無我則有容天下之量;以善濟善,而天下之善揚,以善化惡,而天下之惡亦隱。貫者通也,所謂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也。惟事事欲出乎己,則嫉忌之心生;嫉忌之心生,則不與人同而與人異;不與人同而與人異,執一也。非一以貫之也。孔子又謂子貢曰:‘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聖人惡夫不知而作者,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次者,次乎一以貫之者也。多學而後多聞多見,多聞多見,則不至守一先生之言,執一而不博,然多仍在己,未嘗通於人。未通於人,僅爲知之次,而不可爲大知,必如舜之舍己從人,而知乃大。不多學,則蔽於一曲,雖兼陳萬物,而縣衡無其具,乃博學則不能皆精。吾學與,而人精焉,舍己以從人,於是集千萬人之知,以成吾一人之知,此一以貫之所以視多學而識者爲大也。孔子非不多學而識,多學而識,不足以盡,若曰我非多學而識者也,是一以貫之者也。多學而識,成己也;一以貫之,成己及物也。僅多學而未一貫,得其半,未得其全,故非之。”   又《廣雅 釋詁》:“貫,行也。”王氏念孫《疏證》:“《衛靈公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里仁篇》‘子曰:“吾道一以貫之”。’一以貫之,即一以行之也。《荀子 王制篇》云:‘爲之貫之’,貫亦爲也。《漢書谷永傳》云:‘以次貫行,固執無違。’《後漢書光武十王傳》云:‘奉承貫行’,貫亦行也。《爾雅》:‘貫,事也。’事與行義相近,故事謂之貫,亦謂之服,亦謂之貫矣。”阮氏元《揅經室集》曰:“吾道一以貫之,此言孔子之道皆於行事見之,非徒以文學爲教也。一與壹同。《後漢書馮緄傳》、《淮南說山訓》、《管子心術篇》皆訓一爲專。《大戴衛將軍》、《荀子勸學篇》、《臣道》、《後漢書帝紀》皆訓一爲皆。《荀子大略》、《左昭二十六年》、《穀梁僖九年》、《禮記表記》、《大學》皆訓壹爲專。一以貫之,猶言壹是皆以行事爲教也。弟子不知所行爲何道,故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云“子貢之一貫,亦當訓爲行事,此夫子恐子貢但以多學而識學聖人,而不於行事學聖人也。夫子於曾子則直告之,於子貢則略加問難而出之,卒之告子貢曰‘予一以貫之’,亦謂壹是皆以行事爲教也,亦即忠恕之道也。”案:“一貫”之義,自漢以來,不得其解,若焦與王、阮二家之說,求之經旨皆甚合,故普錄存之。皇本“貫之”下有“哉”字。   ○注:“直曉不問,故答曰唯。”   ○正義曰:“唯”即是答。故以答明之。《說文》“唯,諾也。”《曲禮記》“唯而不諾”,注“應辭唯恭於諾。”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正義曰:“門人”者,謂受學於夫子之門之人也。下篇“子路使門人爲臣”,“門人不敬子路”,又《孟子》言“門人治任將歸”,皆是夫子弟子。惟曾子謂門弟子,則曾子門人。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則子夏弟子也。“忠恕”者,《周語》云:“中能應外,忠也。”《曾子大孝》云:“忠者,中此者也。”《周官大司徒》注:“忠,言以中心。”《賈子道術》:“以己量人謂之恕。”《大戴記小辨》云:“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又曰:“內思畢心曰知中,中以應實曰知恕。”《曾子立孝篇》:“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也,禮之貴也。故爲人子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者;爲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爲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禮 中庸》曰:“子曰:‘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以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以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以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糙糙爾。’”二文言忠恕之義最顯。蓋忠恕理本相通,忠之爲言中也。中之所存皆是誠實。《大學》:“所謂誠意,毋自欺也。”即是忠也。《中庸》云:“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中庸》之誠,即《大學》之“誠意”。誠者,實也;忠者,亦實也。君子忠恕,故能盡己之性;盡己之性,故能盡人之性。非忠則無由恕,非恕亦奚稱爲忠也?《說文》訓“恕”爲“仁”,此因恕可求仁,故恕即爲仁,引申之義也。是故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立己達,忠也;立人達人,恕也。二者相因,無偏用之勢。“而已矣”者,無餘之辭。自古聖賢至德要道,皆不外忠恕,能行忠恕,便是仁聖,故夫子言“忠恕違道不遠”也。忠恕之道,即一以貫之之道,故門人聞曾子此言,不複更問矣。宋相臺本、岳本此節下有《集解》云:“忠以事上,恕以接下,本一而已,惟其人也。”其注諸本並無,蓋後人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