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梅简介
郭志梅(笔名稚梅),毕业于西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出版散文集《梅园晨心》和《晨心飞翔》两部,分别荣获第四、第五届全国冰心散文作品优秀奖,2010、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陕西省首届网络文学奖等。陕西省《民情与信访》杂志总编。
看湖南省电视台每周的《真情》节目,勾起了我尘封22 年的回忆。我也有亲人需要寻找,我也有真情感动世人。 我的父母都在重庆的三线军工厂工作。我1977年高中毕业时,刚赶上了下乡潮的尾巴。在茶山苦熬了几个月,有一天,我突然从广播上获悉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时离高考只剩下二十几天了,为了能回城,我也仓促上阵了。父母、老师、同学都对我寄予了厚望。即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我落榜了。我的痛苦自己还能承受,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周围的冷嘲热讽,甚至包括父亲也好像对我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你既然不行就别凑热闹,既然出头露面就应该考上,未考上真是丢了郭家的脸面。我心一横;大不了不考了,有什么了不起,反正熬到时候也能被工厂招工,只不过晚点罢了。于是,春节过后,我又回到了我下乡的茶场,每天采茶、炒茶、松土、挖路…… 我以为就这样再也与大学无缘了,就这样漫长地等待,直到有一天被工厂招工,当一辈子工人(当年能当一名工人是很光荣的更何况还是三线军厂的工人呢)。不料一个小小的“巧合”改变了我的一生…… 那是1978年的五一节,我回家休息,在与留厂同学聊天时,得知一位从丰都县知青中招来的学徒工唐龙霞长得特别像我,“你们都是圆圆的脸,大大的眼,个子胖廋也差不多,你们一定要见一面,看看像不像一对双胞胎?”热心的同学非要介绍我俩认识,就好比介绍对像拉郞配一样。那天上午一大早,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迈进了她住的集体宿舍。当两双手握在一起,四目相对时,我们读出了相似的亲切,同样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苹果似的圆脸盘让我们靠近。 “放假了你怎么不回家?”我问。 “我要复习准备今年高考。”她答。 “你已经有铁饭碗了,干嘛还要考?” “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年轻人必须有很高的文化知识才行。” 我环顾那简陋的单身宿舍,另外3人都回家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坐在床边复习,窄小的单人床里面高高地堆起了一排书,显得更加窄小。 “你不准备参加高考吗?”她关切地问我。 我滔滔不绝地叙述了我铁了心不高考的苦衷。她听后一下严肃起来,先批评我认识上的误区,再鼓动我考大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说:“我今年考不上,我明年还考,后年也考,直考到28岁为止。你不考太傻,你比我小5岁,时间比我还充足,我就不信考不上,你应该懂得拥有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当时她说的大部分话我都忘却了,但时间没有忘记,记得她苦口婆心地对我讲了整整一上午的大道理与小道理,最后我好像还未完全被说服,她就问:“难道若干年后你不会为你未上考场就自己败下阵来而后悔吗? 到那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很可能后悔呀,谁不想往高处走呀。但就是受不了失败后的冷嘲热讽。” “那你能不能为后悔而考试呢?” 我冰封的心终于被融化了一角。但是离高考只剩下两个月时间了,这么短的复习时间,考理科恐怕不行,考文科还有点希望,因为语文是我的长项。可是父亲不准我学文科,他认为学文将来容易被打成“右派”。唐姐说:“以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什么有把握就考什么吧。” (唐姐当年住的单身宿舍就在这里。) 于是,我开始顶着压力复习,别人准备高考的已经复习半年了。而我,历史课一天也没学过,地理只学过中国地理;数学很差。那时天星沟交通不便,方圆几十里只有我们一所子弟中学,老师就那几个,更没有这个补习班那个周末班,数学大都不会,根本不可能去学校求老师,因为那个女数学老师会说:你数学那么笨,不可能学会赶上。无奈,只好求二哥,二哥在工具车间找到一个工农兵大学生,每当我有不会的题时,由二哥将题带过去,几天后再带回来题的答案和解题的过程给我。我再一遍遍看,看不懂时,只好死记硬背记在心里,凭这点笨办法,高考时我的数学考分居然与平时学的最好的同学一样。历史、地理、政治怎么办?只好求父亲,父亲好像例行公事似的在南川县(区)一个普通中学找了一些不规范的油印资料。我这就开始了为“后悔”而进行的攻坚战。两个月内,我天天早上5点起床到家背后的山坡上背诵; 天天晚上在家做各种练习到一二点钟。 8月,分数线下来了,四川省1978年的分数线是275分(百分制,5门课)。而我刚好不多不少就考了275分,另外英语25分是参考分没有计入总分。我的心揪着,自感希望渺茫,但又不死心。9月上旬的一天,正当我在家休假时,一封印着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大信封送到了我手上,我考上大学啦!我惊喜得近乎木呆,而唐姐却未上分数线,她在为我高兴的同时决定备战来年高考。 迈进大学校门后,我才得知,由于我是知青,按政策规定,只要到分数线,就要优先录取,这时我悬着的心才完全放了下来。当时我与唐姐以通信方式继续联络,她不断鼓励我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抬眼看周围同学,其实力和水平大都比我高。同年级有100多名同学。分3个班,相当一部分同学是老三届毕业生,他们中许多已工作,有的是干部,有的是中小学老师,甚至校长,年龄比我大10岁以上的不胜枚举,即使有几个年龄不差上下者,其入校成绩也比我高出十几二十几分,强烈的自卑感成了我发奋学习的动力。四年扎实的学习彻底武装了我,使我从一个被“文革”耽误的一代人中跳出,补上了高等教育这一课,掌握了继续探索知识宝库的钥匙,确定了奋进向上的人生观。由于学的是历史,所以我被分配到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古城西安,做了一个万人航空企业的中学老师。由于在大学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教学之余,我开始文学创作。后来作品不断见诸报刊,就渴望做编辑记者,通过艰辛努力,终于如愿以偿。现在一家小刊物任总编。 到西安工作后,由于工作生活的忙碌艰辛,与唐姐失去了联系。看《真情》节目,一方面在为其策划叫绝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勾起了我的思绪;我有没有这样的真情故事呢?有!她就是唐龙霞大姐。后来我回川探亲,打听过她,只知道她后来一直未能考上正规大学,好像是上了一个电大或党校,后调回家乡丰都工作,并结婚生子。现在三峡工程就要淹没闻名中外的鬼城丰都了,一个新丰都正在崛起。当年她曾多次邀请我放假时同去她家参观鬼城,我都因大学学习紧张而耽误,现在好像很难实现了。 我对女儿晴子感叹道:若没有唐姐当年的再三思想工作,我那年不会参加高考,我后来的命运只能是招工进三线军工厂,与我大部分中学同学一样当工人或工厂干部,顶多上个电大。然后与同学结婚生子,最后随着工厂上市而走出天星沟,搬到成都继续当工人或工厂干部。那当然也不会来到西安,更不会有你这个漂亮女儿。我想用这个感人事例教育女儿,人生要紧处就那几年,如果迷途时,有人棒喝一声,对他们的未来是非常至关重要的。我想让女儿知道,我的唠叨正是她人生的那一声棒喝。因为“世界上什么药都有卖的,惟独没有后悔药卖”,这是我的青少年时代父亲常常对我教导的格言。 唐姐的感人之处正在于,她将一个正处在人生误区的女孩子,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不遗余力地拉上了一条通往灿烂的起点。 我把对唐姐的回忆写成一封信,满怀希望寄给了湖南《真情》节目组收。我多次在眼前描绘了这样一幅场面:真情行动开始了,那个伶牙俐齿的姑娘----真情使者,坐在三峡的船上对着观众说:我们现在来到了举世注目的三峡,再有几分钟我们就可以上岸,到达委托目的地---丰都。丰都是中国著名的……城。祝福我们吧,但愿我们不虚此行,找到唐姐。姐在哪里呢?come on!跟我们走吧! 演播室:现大请大家跟我一起数数:十、九、八……唐姐找到没有?如果找到,她到底会不会来到我们的现场呢?进一个广告后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吧? 这一等,又是遥遥无期。不知是信没收到?还是收到后没被节目组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