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伦《诗里觅书骨》一

孙伯伦《诗里觅书骨》一

2017-09-01    06'07''

主播: 播音蓝总

41 0

介绍:
作者简介: 孙伯伦,男、1955年10月生于陕西省三原县。曾任企业报总编20余年,在国内各大报刊、电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2800余件,获新闻、文学奖30余次,主编《桂花吟》等书籍两部。 中文名孙伯伦 出生地陕西省三原县 出生日期1955年10月 代表作品《桂花吟》 作品拍卖 书法作品在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吉林省人民政府、长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以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机关分会主办的全国书画大赛、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沈阳艺海拍卖代理中心在辽宁美术馆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拍卖专场等国内国际各类大赛中入展,入编、入拍,获各类奖项40余次,被国家东北亚艺术中心、北京清华大学、山东孔繁森纪念馆、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北黄冈名人纪念园碑林、渡江战役纪念馆等机构收藏。书法楷、行、隶、草皆涉,尤擅大草(狂草)、草体榜书。 作品展出 书法作品应邀在欧洲、东南亚等地展出,曾获“2008最具投资收藏潜力人物”、“最具市场升值的十大书法家”、“中国艺术创作名家”、“百名当代华人艺术家”等二十多项殊荣。个人传略入编《世界华人名人文学艺术大辞典》,书法作品和书法随笔及艺术简历刊载《书画市场报》、《书法报》、《书法报/老年书画》、《书法导报》。被《陕西农村报》、《咸阳日报》、《三秦广播电视报》、新华网、中国党建网、华商论坛、台湾高雄网、陕西汉唐网等报道。 个人职务 现为陕西省三原于右任书法学会理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墨都书画院院委常务院士理事、国际书画名家交流展委员会(江苏)副主席、名誉主席 ( 书法作品经美国丹佛孔子学堂、美国国际工笔重彩画研究会800元/平方尺长年在美国销售 ) ,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终身名誉院长、北京清华大学华文书画院一级书画师、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沈阳艺海拍卖代理中心特级书法家艺术职称。被《厂长经理日报》、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媒体聘为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特约作家等。 诗里觅书骨 一一孙伯伦砚边絮语(一)   中国书法依赖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精神,形成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审美倾向,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和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的繁荣对文艺的需求和审美呈多元和多样化趋势,使书法的审美高度理应上升到一个内涵丰富的韵、法、意、势、气息于一身的汉字艺朮中,才能体现当今时代的精神面貌。 而这种精神面貌的汉字能称其为书法最基夲的检验标准就是一个“骨”字。因为这个“骨”字体现在中国古今文化的一切文艺审美中,正如孙过庭《书谱》云:“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   书之骨气如文学题裁中诗之筋骨。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论诗之美云:“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   因此书与诗通,诗与书合,书为心画,画为心声。诗书画印皆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绘画中石为山之骨,苔 为山之衣。谢赫在绘画六法之首云:"气运生动,骨法用笔……,骨法以下五端,可学而成,气运必在生知。"可见骨在依品中的位置何其重也。 古人把石喻为书画中的骨,有石为天地之骨之说,因此无论诗、书、画中的骨气、骨力,作品便能传递出作者的精神世界,气韵生动的画面折射出高古的书卷气,高雅的文明气,中和的儒气,无为和无所不为的道家之气,世事空灵,慈悲为怀而超迈的佛家之气。 总之,把这些文化了的天地精神融入一笔墨下,自然天成其时代精神。因此无论是诗意的绘画,还是诗意的书写,都不可失骨。 胡应麟把诗之骨喻木之根干,形象地道出了作诗取法“立志欲高,取法欲远,精艺之衡也”,“故师法贵上”的学诗路线,与古人学书“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的主张吻合。 由此启发我们认识诗之骨气,书之骨气,全在一个“骨”字,诗无“骨”失于偏软,书无“骨”,如“墨猪”,失于怯弱,诗有骨予人以精神,书有骨注书以生命。 正如胡应麟论诗云:诗之筋骨,犹木之根干也。肌肉,犹枝叶也。色泽神韵,犹花蕊也,筋骨立于中,肌肉荣于外,色泽神韵充溢其间,而后诗之美善备,犹木之根干苍然,枝叶蔚然,花蕊之烂然,而后木之生意完。" 书之有骨亦若孙过庭所喻:“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雲日而相晖。” 总之诗书有骨,皆根、干、枝、叶俱备生长和生命的神奇活力,可穿越古今,流芳千秋不朽。 反之则是无根之木,无本之源,无源之水,无活力而言,更谈不上生命力。诗无骨则媚,书无骨则俗。 孙过庭论书之"骨力”不惜笔墨:“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