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张岭的孩子之二子弟学校

我们都是张岭的孩子之二子弟学校

2019-06-01    12'30''

主播: 秋叶飘然0523

154 2

介绍:
我们都是张岭的孩子之二子弟学校  我们很幸运,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学校,我们也很不幸,我们的学校再也不存在了。  张岭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它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它的方言五花八门,它的孩子却都是它的怀抱长大,孩子的语言没有方言,没有杂音,都讲着统一的标准普通话,于是很多孩子很遗憾的事情就是,不会说方言。没有方言,就没有地域的区别,大家都是张岭的孩子。 我们的学校似乎一夜之间建好的,在父母正为孩子上学的问题苦恼时,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技校,便活生生的矗立在眼前了。 于是新中国的第一代留守儿童们,便纷纷的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回到了父母的身边,融入到了张岭的怀抱。 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忙碌的父母便行色匆匆的赶车去上班,留下了食堂的饭菜票,留下了一天的零用钱,留下了小小年纪便学着独立的我们。  “走了,上学了,上学了”有人在楼下喊着,于是每个要上学的孩子都急急忙忙的下楼,汇集到了一起,七八个孩子结伴而行,一起去食堂买早饭,一起商量上学的路线,经常为了走安全的马路,还是充满冒险精神的土路而争吵,一路上打打闹闹,一路上玩玩耍耍的来到了我们的学校——子弟学校。 最喜欢那几个大大的字——子弟学校(小学部),每天早上7点过后,安静了一夜的学校,变逐渐的开始热闹了,“爷爷早”“爷爷早”“爷爷早”刚打开的校门,随着一声声稚嫩的声音,随着门卫爷爷微笑的脸庞,我们的学校便鲜活起来了。 有种现象很奇怪,没有人去约束,也没有人去刻意的去想,为什么在家里的时候,和父母说的都是家乡的方言,而一到学校则自动的转换成了普通话。没有人去想过为什么,也没有去研究这种现象,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 我们的学校很美,除了必要的活动场地之外,全部都种上了绿色的冬青,每年的春天,老师会选择一天,把没有成活的树挖掉,重新的种上树苗。一直到现在,我都深深记得,已经不记得名字的自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你们现在种的树,将来等你们的孩子来读书的时候,你们会很骄傲的说,这是爸爸(妈妈)种的树。 那时候插班生很多很多,几乎每个学期都有大量的同学,从不同的地方转到张岭的子弟学校,而刚转来的同学,几乎都不会张岭的方言——普通话,于是他们变成了大家戏弄的对象,“上海鸭子呱呱叫,坐火车,不买票”“甘肃脸蛋红苹果,好像红红猴屁股”“北京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打伞,你打大头” 每到课间的时候,学校的走廊里总会有这样的声音。也不知道是谁第一个这样喊的,更不知道是谁编的,不仅来的地方说的很清楚,还很押韵。 那时候,我们的学校每天早上第二节课的课间,都会给我们加餐,一般都是牛奶、鸡蛋、蛋糕,即保证了营养,又照顾了那些为了贪睡一会,而没来的及吃早饭的同学。 那时候,学校不仅仅是教大家知识,还兼职管理着大家的健康,什么脑膜炎,腮腺炎,流感之类的高发期时,学校便会熬好苦苦的中药,发给每位同学,总有同学嫌苦,偷偷的倒掉,可总有老师会发现,结果便是,没有任何一位同学能避免那苦苦的味道。 几个寒暑假之后,我们变成了懵懂的初中生,学校的名称也变成了——子弟学校(初中部)。 渐渐长大的我们了,渐渐的情窦初开,整个初中部里,流动的总是一种淡淡的青春萌动。我们不再喊着“爷爷好”,虽然门卫依旧是个年纪偏老的爷爷,也不再嘲笑那些讲不好普通话的插班生,捉弄同学的小把戏也不能满足我们青春的欲望了,于是学校的大操场,灯光球场成了我们最好的去处。 男同学在操场上踢足球,追着,跑着,喊着,边上总有女同学为他们助威,灯光球场里你争我抢的打篮球,在那高高的看台上,也总有女同学在观看。那时候,学校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教室里,更多的意义在球场上。 体育课成了大家相互炫耀的地方,男同学的跳马,女同学的跳箱,男同学的俯卧撑,女同学的仰卧起坐,大家都开始了相互的比较,那时候的体育委员,往往是全班女同学的偶像。 初中部后面的单双杠,那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里面有一架秋千,是钢筋做成的,能荡的很高很高。一旦听见那里传来阵阵的惊呼声,必定是有同学将秋千荡的极高极高了。偶尔有附近的同龄人来玩,我们必定说:你是子弟不,不是不让玩。言语间充满了骄傲。 初中部的树少了,活动的空间也少了很多,但是也多了很多教室,什么微机教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阅览室之类的。 初中部,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让只知道一天到晚傻玩的孩子,睁开了眼睛。 而我们的子弟中学(高中部),却是让人伤感的地方,没有了独立的操场,独立的活动空间,只有一间间的教室。从这里开始,便有同学陆续的转走了,正如他们当年转来一样,无声无息的,只是在开学的时候,才发现同学又少了一个,有的同学辍学去当兵了,有的同学提前上班了,而接着读书的同学,极少数进了大学,多数的同学,上了技校,从技校毕业,进入了工作岗位。 如今,让我们为之骄傲的子弟学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滨江学校。就算是曾经意义上的母校,也不再让人随便的进出了,我们只能看着它的外观,再也无法回到它的怀抱了。看不到曾经亲手种下的树苗是否已经长大,看不到那高高的秋千架是否还在,承载了整个少年梦想的灯光球场也随之拆迁而不存在了。都说母校是让人怀旧的地方,可是我们没有了母校,没有了灯光球场,没有了白衣飘飘的裙摆,也没有了少年的深情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