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个桃花源,又不是个桃花源》
博文作者:天扬
博文类别:公众平台文章
博文发表时间:2018.9.12
朗读:张欣
博文内容:
前言
天扬,一位大四的学生,当他在今年暑假的颐和生命成长营,作为营员代表在国旗下讲话时,感动了很多人。这段讲话视频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当今大学里,当或颓废或功利或冷漠或迷茫的气息弥漫整个校园时,我们却从他身上找回了大学生该有的状态:沉稳中带着青春激扬的内在,内敛中流动着热血沸腾的血脉。
他说自己经历过三个阶段:高中休学通过爸妈的改变获得了力量,并走出困境复学高考;考上重点大学后两年的浑浑噩噩和迷失方向;直到去年参加成长营后,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今年是他第二次参加颐和生命成长营,紧接着他申请参加了颐和学校的开学典礼。他一步步地走近颐和,一点点地感受颐和,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路历程,也许能带给你些许感动与温暖。
先让我们看看他在“颐和74期生命成长营”国旗下讲话的视频:(详见新浪博客)
颐和小记
文|天扬
【与颐和的初见】
原来坐在颐和的操场看孩子们上体育课的下午,是要用五个半小时车程来换的。光从山的那边穿过了层云便散了力气,撒在每个跳跃的脸上。一时恍惚,仿佛走进了那个桃花源。
不知道为何,自己竟莫名低落。之前那个一直十分坚定要来的地方初露端倪时,却有些彷徨了。这地方如此纯粹,发出的光让人觉得有些晃眼。它与我十几年所处的校园生态截然不同。
不禁自问:如果几年前有选择的机会,自己会想成为颐和的学生么?又或者说,自己若是当年来了颐和,现在又是什么模样?真的一定比如今的自己更好吗?颐和的环境真的是每个孩子最好的选择么?我真的产生了怀疑。
似乎大部分孩子沉浸于这里带给他们的温暖,但当他们真的踏出了这片土地,还能有这份温暖与力量么?颐和是否会是一个“避难所”,一个“踏板”?它好像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五点半一路赶来这里的我或许有些累,五味杂陈的下午或许需要一段放空的休息……
【与颐和的再见】
九点的杨林镇总是要响起一阵悠扬的音乐,镇上呆久了的人便知道,这是颐和的上课铃。
我顺着路向山下走,这次的目的地是上海。有一丝情绪刚开始拨乱心弦,一声远处传来的,却清晰可闻的“再见”又让我停下了脚步。
回头看到的,是冲到路口,第三次与我挥手道别的十岁小男孩的身影,是我的两个空闲的下午骗来的“小学班”的学生。此时我才确信,自己确确实实被感动了,为颐和的美好而感动。
颐和已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个纯净耀眼的生命,与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跃同一脉搏,享同一呼吸。
正如每个颐和人所说的那样,颐和的生活是喜悦的,每个笑容映出的是童真与幸福 ,而非浅薄的快乐。
也正如老师所说,颐和是个修炼场,局中人彼此映射对方,看见自己;而看见自己,又是多少滚打于尘世的人早已忘记了的功课。臣服于父母的跪拜是忏悔,是感恩,更是承诺;抛开了一切“高科技新产物”,三三两两简单地游戏发出的笑是散落在天际的天籁之音。
颐和确是个桃花源,却又不是个桃花源。它愈加美好的生命吸引着愈多向往光明的生命,它发出的光正照向愈远的地方……
结束语
天扬的《颐和小记》只有两篇,一篇写下了他刚进入颐和时的心情,有彷徨,有怀疑;一篇写下了他离开颐和时的心情,有感动,有希望,有思考,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似乎像一束光照进了他的心,他敞开了心扉让光明照亮。
其实,他本就是个特别美好的生命。他在文章中提到的那个10岁的小男孩,当小男孩闹情绪时,正是他的理解和看见,让小男孩感受到了很多很多的温暖,让小男孩特别特别的喜欢他。
郑老师在这次开学典礼中说到:颐和不是一个有爱的地方,颐和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因为真实才能打动人,因为真实才能感动人,因为真实才能吸引人,因为真实才能真正有爱。爱是什么?爱不仅有温暖还要有力量。所以正如天扬所说的,这里既是个桃花源,又不是个桃花源;这里既没你想象的那么好,又远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