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玲朗读《学习就是为了明理一一南怀瑾老师谈教育》

宋俊玲朗读《学习就是为了明理一一南怀瑾老师谈教育》

2021-09-01    19'17''

主播: 爱与幸福博客朗读

900 11

介绍:
博文发表日期:2021年8月28日 博文类型:爱与幸福知识类 朗读人:宋俊玲 正文 学习就是为了明理——南怀瑾老师谈教育 郑委老师 4天前 今天,再发郑委老师在2013年9月25日发表的这篇文章《学习就是为了明理——南怀瑾老师谈教育》。南老告诉我们“做事先做人”,而且所有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都在苦口婆心的传达这句话,只是传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文章朗读——宋俊玲 文 | 郑委 南怀瑾老师可以说是我“传统文化”的启蒙老师,2004年我的好友把南老“介绍给我”,其实是把南老的书介绍给了我。 从那天起,我就开始通过南老的书《大学微言》《论语别裁》《孟子他说》......一部部的著作,开始了我自己的学中国传统文化之旅。 至今为止,我还是认为南老的著作是引领我们当代中国人学习传统文化最经典之作。 昨天,我通过别人得知南宁的一个朋友在研修中国传统文化,据说是乐在其中。 我内心充满了喜悦,在微信上给她留了言:“听说你开始学习传统文化了,祝贺你。这可能是你人生又一次大的飞跃,由衷为你高兴。” 她回微信说:“郑老师你太神了,你的理论体系和传统文化没有一点偏差。坚持学习快一个多月了,心很静,这种感觉很好,我要缓慢优雅地坚持走。” 我在想,我为什么内心中充满了喜悦,因为曾经的我也因为学习传统文化完成了人生一次大的飞跃吧。 我常说一句话:“当代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是有数理化没有文化的”,这句话来自我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我在2004年前,完全是个只有数理化,没有文化的可悲中国人。 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我慢慢地让自己有文化起来,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反思,一步一步在帮助家长的同时,慢慢地形成了一套家长“听得懂、可操作、有效果”的家庭教育新模式和方法,帮助了很多人。这个过程,更是帮助自己的过程。 昨天,我在我的博客首页上写下了一段话:“教育孩子是成人教育自己做人的过程,帮助家长是教育者教育自己做人的过程。大家不需要感谢我,我其实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自己身上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我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并努力改正。我希望每一个和我学习的人与我一样,都有一颗止于至善的心。” 这一切,都源于南老著作的引领,感恩南老。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找到“南老谈教育”的文章,作为名家名篇共享给大家吧。 大家体会体会一位国学大师眼中的教育,也希望大家都能通过南老的书籍和南老学习传统文化,同时也以此文怀念我内心中崇敬的南老! 《南怀瑾老师谈教育》 我教了一辈子,二十岁起,就看透了这些,可是我没有放弃,还是朝这个方向努力。 大家都讲跟我学佛,有几个有成就我也不知道。 我说的,几乎没有人听的,没有人真去做的,所以对教育我始终是很灰心,一辈子讲教育无用论。 孔子的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但是真正有成就的,十来个人而已。 释迦牟尼佛一生也是这样,真有成就的就是十大弟子,尽管经典讲得那么热闹。 教育是个牺牲,很难有成果,可是虽然如此,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 【郑委老师:教育的根本是学到了去实践,去坚持实践,反思总结后再学再实践。南老的一句“没有人真去做”,说出了症结所在。这些年,我自己的感悟:不是我多么聪明,是我很勤奋。就好比,每天早上强迫自己写一篇文章,之后养成了每天写文章的习惯,每天晚间思考自己怎么能更完善,十几年如一日这样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同时,每天这样做,日积月累,人能不提高吗?】 我一辈子,受旧式教育出身,然后又受到新的学堂教育,还受过军事教育、武术教育。 我专门学武功两三年,那很费时间。学出来做什么?学武功出来可以做总教官、教练。可是我的目的呢?是兴趣,我不想出去教人家练拳,我是兴趣,学会了再说。我学军事,带过兵,也教过兵,也做过官,文的武的,大学也听过课,也去上过研究所,所有的教育我都受过了,清清楚楚。 那么我个人的总结下来:教育无用论,教不好一个人的。 我的经验,人不是学校教育能够改得了的。一个了不起的孩子,你不给他读书,给他按在泥巴里头,他都会站起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站不起来的孩子,你怎么培养,怎么教育也只能成为一个很平庸的人。 教育,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性向,先了解一个孩子的性情方向。 看《大学》《中庸》,“性”在学理上叫秉性。 秉,就是生下来带来的,父母遗传的是其中一部分,分成两方面,生理、身体上的,还有思想情绪上的。 教育只是一个增上缘,老师尽量帮他,培养他,使他依靠自己的禀赋站起来,这是教育的目的。 像我的学生里头,有很多了不起的人,当时读小学的时候,谁知道他啊,现在觉得很伟大。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几千年,都是私人办教育,现在是政府办学校。 推翻满清之后,所谓最好的学校,你们知道北大、清华第一名的同学有几位啊?他们做出了什么事业? 不要迷信了,教育不是这个道理!不管哪一行业,在社会上有贡献的,或者成名的,不一定是很好的学校出来的。 【郑委老师:现在的家长痴迷于好成绩和好学校,这种物质的价值观是最伤害孩子的。十几年的努力,让孩子失去了他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性。】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 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甚之,有的人,还把自己一生的失意,或一生做不到的事,都寄托希望在孩子们身上,拼命迫他去上学读书。完全不考虑孩子们的“性向”个性的所好和兴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脑力和健康,一味的迫孩子们读书学习,不知道“爱之反而害之”,因此,妨害了孩子一生的后果。 尤其是现代化的学校和课外补习等的教育方法,简直是“竭泽而渔”的办法,使一般还未成年童子们的脑力健康,受到过分负荷的伤害,最为严重。 【郑委老师:这一段论述的太好了,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读书为了明理,读书不是为了生存,这就是我常常苦口婆心地告诉家长的“有德自然香”。尽管苦口婆心,但真正能放下功利,教孩子做人的家长,少之又少啊。南老的“教育无用论”其实说的就是这些成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千年人类基本的错误观念。 从古至今,外国也一样,这是一个自私的想法。 天下事,为什么要你的儿女好,别人的怎么办?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状元?你们知道几个? 现在都要考清华北大,一百年后大家知道清华的第一名是谁? 我曾公开讲过,现代教育是没有方向的。 现在大学生那么多,就业有问题,教了知识,没有教他谋生的技能。(毕业了)按理说应该贡献社会,但是现在找婆家(工作)也成了教育部的责任,这是什么社会啊。 现在,几千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希望到北京、上海拿高薪,他自己的本事能不能拿到高薪,自己也不清楚。 【郑委老师:中国当代的教育部,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当代的家长,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瞎管。做人和做事的先后顺序是不能搞错了,学校搞错了,家长搞错了,但是,大部分的学校和家长是明知道搞错了还努力往错里搞。功利价值观根深蒂固啊!】 学校当然可以承担(人的品德修养的教育),现在学校哪有管这些啊? 但现在很多中年以上的家长,本身就没有资格做家长啊。他们受白话文教育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都没有,西方的也不懂。大家向钱看,赚钱,买房子,买股票最重要,怎么教育啊? 【郑委老师:只有数理化,没有文化,只想着“财”但都不“富”。钱再多不叫富,官再大不叫贵。知足则富,人敬则贵。现在的家长希望孩子成功,其实就是希望孩子“富贵”。一味追求物质富贵,不关注孩子精神的富贵,本末倒置啊!】 孩子成长要靠自己,不要过分要求,让他自由发展。 教育不在于他将来成功不成功,先希望他长大,做个好人。什么叫修佛修道?规规矩矩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有好的人品和教育修养。 古语说“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 孩子将来能有自我谋生的技术,比如做木匠、泥水匠,跟学问、身份、地位没有关系,这是起码的。 学问归学问,吃饭归吃饭。 中国原来有很多有学问有本事的人,但是不出来做“仕”的,因为他有谋生的本事。 现在社会上,大家带领儿童读经,乱读。 儿童读经,我在台湾提倡了几十年,李素美、郭姮晏她们到不发达地区去推广,现在差不多普及了。 但是大家不要弄错了,不要把读经和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对立,不要以为读经可以代替做人做事的修养,不要以为读经就可以当饭吃了,也不要每天读很久,读烦了,反感了,一二十分钟快乐地朗诵,慢慢就容易背下来了,不要变成负担。 【郑委老师:现在有的人竟然把读经代替了教育,任何事情都要讲个“度”,这是中庸的最高原则。那些引导孩子乱读经的人,真的懂得中国文化的真谛吗?】 孔子的心法弟子是曾参,曾子著《大学》。我前几年出了《原本大学微言》就是讲这个。 “大学”就是大人之学,是讲身心修养的。所以“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纲要,是身心修养的“三纲”。 下面接着讲,修养阶段程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为什么要静坐。 我叫它七个阶段: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个修行不一定要静坐,不一定要盘腿,随时都可以修养,站在那里也好,走路也好,都可以修养心性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