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先说一下这两个茶具的读音:“ban瓟斝斝”三字读音直音为“斑驳甲”,“点犀qiao”三字为“点希桥”。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排版的时候,字的大小不一样,对了,这两种茶具的字的写法在现在所有网络书和所有的出版的纸质书中,已经完全变了样,有的直接就是空着,有的用个方框代替了。究其原因,一是字库里没有这几个字,二是不知道读音,三是不知道什么意思。
“瓟斝”是妙玉给宝钗用的茶具;“点犀qiao”是妙玉给林黛玉用的茶具。那么,这两种茶具有什么讲究呢?
让我们先从好理解的入手!
“点犀”不难理解,源于唐代李商隐的诗句“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点犀”和前边书中出现的描述林黛玉的“心较比干多一窍”都是说黛玉聪明无比的。
因为林黛玉聪明,所以,她用的就是“点犀qiao”。那么,这个“qiao”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这个字的字形,这个字里边隐了一个“夭”字。也就是说,林黛玉用的这个茶具隐含了其“聪明而亡”的身世……
“ban瓟斝”三字,现在能解释得清的人并不多,这是妙玉给宝钗用的。既然黛玉用的东西有内涵,那么,宝钗用的这个“瓟斝”有什么内涵呢?
“ban”是“分瓜”两个字的合体字,而“分瓜”是指女子十六岁破身。“瓟”是独身一人的意思,这里边首先隐含了宝钗的后半生是独身一人过的这个结局。
“独身破瓜”,这是非常有学问的,可能笔者要是说多了,会招来一片叫骂之声,所以,这一点留给朋友们去猜想。不过,大家可以想这样一个问题,宝钗的成熟和其年龄是不相符的……
“斝”是一种比较低等的酒器,也暗示宝钗后半生和富贵无缘。
总之,宝玉品茶栊翠庵 是一处很重要的情节安排,值得认真去研究一番…… 妙玉之所以能在栊翠庵里带发修行,用佛家的话说,叫因缘和合。世间一切相,莫过于此。而促成这起「和合」之缘,与她自身素质有关,也与贾府的「风土」有关。
省亲用的大观园建成后,各房里的管事以及管家婆子们都忙碌了起来,阖府上下纷闹喧阗,各自的忙碌中,带着与有荣焉的欢欣。只见林之孝家的来报——
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原是姑苏人氏,祖上也是书香仕宦之家,因这位小姐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都不顶用,到底这位小姐亲自入了空门,这病方才好了。是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她父母俱亡,身边只在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伏。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今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她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她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她竟未回乡。
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她来。
林之孝家的回道:请她了,她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
王夫人道,她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她又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
妙玉未扶灵回乡,却滞留京都,是谨尊师嘱——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而此前不肯就,只因她顾虑——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按说到此,若换成别的富户人家,妙玉与贾家之间的缘,也就尽了。巧的是,她碰上了王夫人。
显然,贾家跟之前那些以贵势压人的侯门公府,大有不同。王夫人是个宽仁慈厚(30回)的当家主母,她体谅官宦小姐的骄矜,便给她下了帖子,郑重其事。
于是,妙玉成了栊翠庵的主人。
2
一位孤雌纯坤的老太太,一群常绕膝下、效戏彩斑衣的孝子贤孙。可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难免一时心生疲乏。正想有个积古的老人家来说说话,可巧刘姥姥就来了。
两个老妇的相互成全,共同演绎了《红楼梦》中最精彩热闹的一幕。
那日一早,天气清朗。菊花妖娆,吐纳芬芳。李纨撷了一盘菊花,正要差人与贾母送去,却见贾母一行人俱已来到园中。
各色菊花,好不鲜艳。贾母先拣了一朵大红的簪于鬓上,也忙叫刘姥姥过来带花儿。一语未完,凤姐便拉了刘姥姥过来,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地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
于是,刘姥姥便顶着这一头子横三竖四的花,开启了她吃喝玩乐的大观园一日游。一行人,一壁游乐,一壁吃喝,还赏着不时从藕香榭穿林度水而来的,那悠悠扬扬的箫管雅乐,不觉已过半日。
饭毕奉茶后,贾母等一行人便来到了栊翠庵。妙玉忙迎了上来,紧接着又忙亲自烹茶。在此处,曹公用了两个「忙」字。最常见的解读,莫过于将这二「忙」,视为妙玉对贾母的殷勤讨好。
果真如此?恐怕未必。
《红楼梦》被认作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并非空穴来风。脂批中,最常见的一个词叫做「草蛇灰线」。只是读到此处,恐怕许多读者早已忘了,当初妙玉之所以不肯进府,是因她恐贾府也是那样「以权势压人」的公府人家。而与此处相首尾的63回中,岫烟口里的妙玉,是「不合时宜,为权势所不容」。她又岂会是趋炎附势之辈?
每每观照到这些细微处,我都不禁欣喜若狂。感叹这位伟大作家,在编织他的故事时,曾经那么的费尽心机。
可以这么说,任何伟大的小说中,所有貌似随意的书写,都必是经心、精心设计的产物,是「技熟」到一定程度的结晶。小处的精彩与耐心,则是天才和智慧的体现,忽略它将一切全无。《红楼梦》,无疑是将这种「技熟」与天才智慧,演绎到最完美的经典之作。
有了千里传音的上下文,妙玉对贾母态度的「忙」,恐怕便不再是殷勤讨好。倒是与读书仕宦之家的闺秀风范相吻合——知书达理,落落大方。
所以,即便贾母不说,妙玉也不会为她烹六安茶的。倒不是她了解贾母,而在她在教养中,年岁长者眠少神衰,绿茶茶性稍烈,老人家喝绿茶,弊大于利。相反,红茶(老君眉)品性则更为温厚,养胃醇和。
她不光会在茶品上,考虑周全。茶具的使用上,也做到该有的尊卑有别。成窑五彩小盖钟俸予贾母,其他众人均为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贾母只喝了一口,便将剩下的半盏递给刘姥姥尝。刘姥姥一口吃尽,没尝出味儿来,只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只见妙玉暗中扯了宝钗和黛玉的衣襟,示意她二人到耳房中喝体己茶。宝玉见了忙也悄悄跟来。黛玉坐在她的蒲团上,宝钗则在榻上落坐。妙玉刚要去取茶怀时,只见道婆收了外面的茶盏进来,她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
一只瓟斝递与宝钗,一只点犀䀉与了黛玉,还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偏她两个就用那样的古玩奇珍,我的就是个俗器。
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
宝玉笑道:俗话说「随乡入乡」,到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此说,十分欢喜,又寻出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根雕的大海来。还笑说道,只剩这一个了,你可吃的了这一海?
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也别把茶给糟蹋了。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所以也只向海中斟了约一杯的量。
宝宝细细吃之,果觉轻浮无比。
后又有黛玉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山蟠香寺住着时,从梅花上收下来的雪水。就只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埋在地下,总舍不得吃。今年夏天才开了,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黛玉知她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便多坐,吃完茶,便约了宝钗走了。
宝玉认为妙玉不要那成窑杯子,是因刘姥姥吃了,她嫌脏,故才不要。果如宝玉所想,还是宝玉管窥蠡测?还得细细道来——
在《红楼梦》有关刘姥姥的细节中,从未有过涉及刘姥姥外貌的描写。世人皆因受影视剧影响过深,未免将刘姥姥视为形影神都丑态毕露的乡下老妇。有了这样的先入为主,对文本细节的揣测,不自觉地便带上了自己的主观判断。
姑且不论刘姥姥长相如何。但说她在贾家住下前,必是经过一番洗沐的,还换上了鸳鸯穿的干净衣裳。所以,在栊翠庵中出镜的刘姥姥,即便不是一身华服,干干净净却是必然。
贾母爱美,人人皆知。她身边孙女孙媳妇以及媳妇婆子,没一个以貌寝示人。若刘姥姥的长相,果如影视剧中那般骇然。还能如此讨得老太太欢心?
——多半是打发下人陪吃顿饭,就家去了吧。
所以,我猜测,贾母还将刘姥姥留住几日,想必她眼前这位老妇,虽有些乡下人未经世面的局促,形貌上应该还算周正。再加上鸳鸯的那一身衣裳,改头换面后的刘姥姥,又怎会是一副脏兮兮的模样儿?
宝玉先前就见过刘姥姥,他对姥姥的印象,始于两位老妇人的第一次会面。对于那长途跋涉后的蓬头垢面,他是亲历者。妙玉与刘姥姥的第一次见面,却在是精心打扮之后。这个老妪纵不能宛若新生,比起其他「伴驾」游园的婆子们,也该不会有太大落差。
然而,她还是让妙玉嫌弃了。恐怕就不是宝玉想当然以为的脏,倒更像是她那一头十分扎眼的花,赋予她的俗。
相较妙玉的高洁,刘姥姥那满头的花,何其艳俗。这本在妙玉心中嫌隙暗生。紧跟着刘姥姥还将贾母递给她的那半钟茶一饮而尽,囫囵下肚后,没尝出味儿来,还只称味淡。
妙玉听来,简直俗不可耐。俗人碰过的东西,她宁可不要。
这段情节中,还有一细节也十分有趣——
宝玉说,俗话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
「随乡入乡」出自「旦复随乡便入乡」的诗句,宝玉想必是知道的。但古往今来,出现过的次数寥寥可数。哪里就成「俗话」了?而宝玉却以「俗话说」、「常言道」的方式,撰「随乡入乡」取「入乡随俗」而代之。不得不说,这是他有意回避「入乡随俗」之「俗」的狡黠之辞。在他眼里,妙玉不「俗」,她的所在,又何来的「俗」可随?这是宝玉的捷才,却也是宝玉世俗面相的体现。
而在接下来的文本中,小说家更加强调了妙玉对「俗」的轻蔑——
黛玉问,这也是去年蠲的雨水吗?她的反应是冷笑道,你竟是个大俗人,这水都尝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