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象祠是象的祠堂,在今贵州毕节市黔西县素朴镇的九龙山的主峰灵博山上。传说象是虞舜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然而,舜却更加孝敬父亲和后母,爱护弟弟象,象终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庳国国君。
正德三年(1508),时任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应当地彝人之请修缮象祠,安君请阳明先生为象祠作记,先生写下了这篇《象祠记》,收录于《古文观止》。
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位被否定的人物,但先生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
原文收录于《全集》中册卷二十三外集五第九八四页。
原典
戊辰(1508)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zhào)☆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sù)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yīn sì)☆焉,举之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有庳(yǒu bì)☆之祠,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毁于有庳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gàn yǔ)☆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ào jié)☆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尔,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又不格奸,瞽瞍(ɡǔ sǒu)☆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释
☆灵博山:实为麟角山,因山上左右各有一天然石笋,状如传说中的麟角而得名。文中“灵博之山”,是先生听安贵荣介绍时,因语言差异,把“麟角”误听为“灵博”之音。然而,这个语误却意外地将此地弄得更为灵秀博大了。
☆何居乎:居是助词。为什么呢?
☆肇:开始建立。
☆禋祀:古代祭天的一种礼仪,泛指祭祀。
☆有庳: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北。相传舜封象于此,古有象祠,唐元和中道州刺史薛伯高毁之。
☆干羽: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引申为文德教化。
☆骜桀:也做“桀骜”,喻性情倔强不驯顺。常用成语“桀骜不驯”。
☆瞽瞍:古人名。舜和象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