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8“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天宝五载,35岁的杜甫启程前往长安。他满怀信心而来,却在次年的考试中遭遇了一场意外的阴谋。那一年,唐玄宗发布诏书,号召天下士人有一技之长的,都到京师就选。天赐良机,杜甫志在必得。他已为此准备了数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文才学业已精进,甚至生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念。
但他还是落败了。不只杜甫,这次参加招贤考试的人全部都落败了。为确保自身权力无虞,身为监考官的宰相暗中操纵了全过程。呈报结果时,他甚至上表祝贺皇帝,说这是“野无遗贤”,意思是因为皇帝治国有方,所以有才能的人早就被选上来了,民间再没有能人。这已经不是那个广纳天下贤才的大唐了。不仅仅是人才选拔制度在动摇,及至天宝年间,维系大唐百余年安稳与发展的根本性制度都在动摇,大唐帝国的生命力正在衰退。
但杜甫还不想离开长安,他仍抱有幻想,这令他饱受煎熬。一边是生计无着,几度沦于饥寒交迫的境地,一边是不得不奔走求告于达官贵人的屈辱,希望与沮丧渐渐都变得毫无新意,疲惫而窘迫的杜甫在长安度过了匆匆数年。熬到天宝十载,事情似乎有了转机。皇帝打算举行祭祀盛典,杜甫接连献上《三大礼赋》,受到赏识,进入了等候分配官职的行列。结果,一等就又是4年。面对长时间的困顿,44岁的杜甫不得不妥协,接受了一个芝麻小官,主要职责是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钥匙。
蹉跎寂寞中,杜甫偶尔会忆起和李白的相聚。他记得那些高天流云,大江大河,世外道仙。但此时的杜甫,已从头到脚都浸泡在苦难之中,而无数个体生命的悲剧,只是更大的危机的预演。
——摘自纪录片《中国.惊变》解说词(6)20230810“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贵妃杨玉环被突然推上一条奔赴黄泉的不归路,道路尽头,就将天人两隔。兵变发生在皇帝一行向西逃亡的第三天,护卫的禁军在马嵬坡止步不前,矛头直指杨氏一族。宰相杨国忠被杀,但这还是无法平息官兵的愤怒。他们要求,杨国忠的妹妹杨贵妃同罪。
唐玄宗需要做出抉择。安史之乱的源头,归根到底是治国者之失。但此刻,他如同坐在一个被点燃的火药桶上,性命攸关。威名一世的唐玄宗放弃了他的爱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即将走完一生的最后几步。当年,李白曾为她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句。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会是这样的。这原本是多么美妙的光景啊,江山无限,情爱无限。但她却要带着巨大的震惊和无奈永远离去,她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辩解和后悔。一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一去不返。
帝国没有了方向。举国观望之际,北方突然传来消息: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听闻此讯,正在流亡中的杜甫即刻北上,却在途中被叛军俘获,押回长安。岁月不知人间有变,又一个春天如常到来。沦陷的长安城凋敝零落,死寂一般,杜甫百感交集。目睹繁华转身后的血腥与黑暗,诗人杜甫的悲伤开始超越个人的凄楚命运,覆盖到大唐惊变的芸芸众生。诗,不再只是闲情雅兴的抒发,它成了历史的记录。
新帝即位,太上皇李隆基事先并不知晓,也无人知晓,大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大转折,在兵荒马乱中仓促上演。
——摘自纪录片《中国.惊变》解说词(8)20230809“雲之梦”早间荐读文字:
岁月忽向晚,转眼已是秋。季节的更迭,总是这般悄无声息。不经意间,山河万物,已偷偷换了容颜。当第一片叶子,随风缓缓飘落的时候,秋便来了。带着一丝沉静,一抹清凉,悄悄袭上心头。犹如故人归来,让人心生欢喜。此时,秋色尚浅。葱茏的绿,还未褪去。菊花的黄,还在酝酿。枫叶的红,还未晕染。清冷与萧瑟,还在远方的路上。
一切都是浅浅的,浅如一缕秋风。一切都是淡淡的,淡若一痕秋月。最美的浅秋,没有春的妩媚,没有夏的热烈,也没有冬的清寒。它,只是自然而然地顺应季节的更迭,像一位从容的修行者,在岁月的跌宕起伏中,不紧不慢地向前走着。一直向前走,遇见“二十四桥明月夜”,遇见“梧桐深院锁清秋”,遇见“草木摇落露为霜”。每一次遇见,都是季节的抵达。
一个人,一本书,一盏茶,浅秋的时光,安静且从容。浅浅淡淡的时光里,有着微微的凉意,有着寂寞的清欢,有着宁静的禅意。秋,也是一个内敛的季节。所有的奔放,都往回收了。所有繁杂,都一一删去。人,也如一池秋水,变得安静下来。以退为进,删繁就简。眼神里多了一丝从容,心智里多了一份成熟。“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波澜不惊,且共从容。人生哪里有那么多意义呢?好好活着,经得了风雨,也耐得住平凡。守着最爱的人,沐一身秋色,共度岁月风霜。
——摘自网络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