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之梦群里'读文20231024

“雲之梦群里'读文20231024

2023-10-25    42'54''

主播: 🎶心兮若云

248 2

介绍:
古诗词品读: 《月上瓜洲·寓乌夜啼南徐多景楼作》 宋代: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赏析:南宋时期,半壁江山的悲恨,驱走金人、统一中原的愿望,是许多爱国词人词作的主题。这便是其中一首。南徐是镇江的古名,多景楼在北固山甘露寺内,曾被米芾题为“天下江山第一楼”。这里曾是孙权和刘备共商抗曹大计的地方,稼轩在此数次赋词,如“何外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等,北望神州,作者的感慨可想而知。报国无门,仰头望月,过去的美好,如今的凄凉,只能对月诉说吧!因为,只有月亮,承接着过去,连接着将来,最适合感慨。20231024“雲之梦”早间荐读文字: 今日霜降。 院中的桂花依然开着,原来这种桂花叫迟桂花。好像人到中年的爱情,虽然来得有点晚,已经到了人生的秋天,但是,她还是终于等来了。想起李渔说:“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说得真好。多像是爱情的香气,来自天上之香,也是来自心灵之香。馥郁而浓烈,挥之不去。人从桂花树下走过,走出很远,有微风拂过,暗香悄悄萦绕过来,令人沉醉。 那年去苏州留园,见院中有一座玲珑的小轩,名“闻木樨香轩”,轩前种着几株桂花树。原来“木樨”就是桂花。中秋前后,桂花开了,如有幸来小轩坐坐,清风徐来,丹桂飘香,这里正是赏桂花的好去处。拙政园里的“留听阁”极妙,只听名字,就明白出自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满塘的荷花都谢了,残荷、枯枝、浮萍、结子的莲蓬,静静听着秋风秋雨的飒飒之声。 自天而降者,以霜为妙。“待霜亭”也是拙政园里一处小亭,名字耐人回味。深秋的霜降时节,独坐小亭,等一场霜降,秋水长天,志清意远,大自然寂静安详的时刻来了。苏州园林,映照了中国文化对人间四季的敏感和诗意。 ——摘自李娟《今日霜降》(1)20231024“雲之梦”晚安间荐读文字: 读画,见画家冯杰画的一棵大红萝卜,顶着一头翠生生的绿叶,取名《红尘之心》,看了又看,欢喜不已。深秋了,一场秋雨一层凉。在早市上买了两根猪排,配着大萝卜,用慢火在砂锅里慢慢炖着。午饭时盛一碗,洒上几粒青翠的小葱,味美自不言说。一粥一饭,也是俗世红尘中的踏实与暖意。 霜降前后,路旁的木芙蓉开得灿烂,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拒霜花”,乍暖还寒,拒霜花的名字分外美。她或红或白,一朵又一朵,想起画家张震先生赠我的帖,几行红笺小字,清雅静美,写在画着芙蓉花的笺上。“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王维的那首《辛夷坞》。我低着头看了又看,这是我此生收到最美的花笺。 清晨有雾,见院子里的草叶都穿了洁白的盔甲,凛冽素洁,等太阳一出来,草叶上白霜都不见了,一片干净。作家德富芦花很喜欢霜,他写到:我爱霜,因为它清凛洁白,给人报知响晴。 秋风萧瑟秋草黄,草木摇落露为霜。山坡上的草枯黄了,榉树的叶子一日日红了,红叶飘落,霜叶胜于二月花。一夜秋风,树木在风里卸掉一树繁华,只留下清瘦的枝桠伸向湛蓝的碧空。草丛中的秋虫悄无声息,它们蛰伏在泥土中,静静听秋风吹过,等待冬天到来。静一分,慧一分,忙一分,愦一分。人生如四季,急什么,忙什么,慢慢走,欣赏啊! ——摘自李娟《今日霜降》(2)20231024“雲之梦”午间荐读文字: 为了能让皇帝警醒,公元1565年,六品小官海瑞提笔写下一本《治安疏》。抱着必死的决心,他决定抬棺上书。这是嘉靖皇帝看到的最尖刻、最辛辣的奏疏,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直刺他的心。 在这篇长达三千字的檄文中,海瑞历数皇帝的为政之失和为君之昏。他说,“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意思是全天下的人认为你不对已经很久了。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对自己说这样的话,嘉靖皇帝的震怒不言而喻。他不等看完就大喊:抓住海瑞,不要让他跑了。 当听说海瑞在上奏前已经为自己买好棺材后,他重新打开了奏本,不由得发出一句长叹,说道:这个人大概算是比干吧,只是,我不是纣王。嘉靖皇帝破天荒地没有惩罚海瑞,只是把奏书留中不发。但在几个月后,他还是气愤不过,下旨把海瑞关进了诏狱。此时已升任内阁首辅的徐阶欣赏海瑞的忠勇刚直,在他的暗中保护下,海瑞幸免于死。 身在狱中的海瑞是平静的,甚至是欢喜的。他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结局,但他对自己坚信不移。如果母亲在身边,应该也会为自己感到骄傲。海瑞4岁时父亲去世,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那是一位贤良而严厉的母亲,在海瑞很小时,就用《孝经》《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言传身教,为他构建了一片一尘不染的道德天空。海瑞没有辜负母亲的教诲。 半年多后,嘉靖皇帝驾崩,遵他遗诏,海瑞被释放复职。虽然皇帝至死都对海瑞的上书不以为然,但他和当朝群臣都知道,海瑞在道义上无可指责,帝国也需要这样的人。 ——摘自纪录片《中国.第二季.第五集.臣子》解说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