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我们的主播,欢迎加微信 xdfbook 投稿,一段美文,一首英文歌,或是一点生活感想,全由你做主。
获取听力中英文原文,欢迎关注新东方英语荔枝社区。
《我的战斗:对抗“速读”人生》
此刻距我写下《心不在焉的生活》那篇文章已经整整一年。在文章中,我讲述了一个夜晚发生的事:我把女儿独自一人留在浴缸里,自己则去给儿子打开淋浴,其间我停下来查看了一封电子邮件。仅仅是短短的两分钟,却差一点令我追悔终生/(要了她的命?)。女儿在浴缸里睡着了,我险些失去了她。
我没想到,自己当晚的经历居然让那么多人产生了共鸣。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全国各地那么多男男女女都在那一刻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时占据我们心思的是什么呢?
在这漫长、美妙而疲惫不堪的一年中,我多次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当晚的故事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想很多人都有共鸣的一种感觉,即为人父母的我们每天都要操心种种琐碎事情,感到心灰意冷或心生厌倦,于是通过手机来逃避这些糟糕的情绪;另一方面,我们渴望像手机一样运转,试图不断提高效率,同时做几件事情。也许,我们不仅仅是与手机如胶似漆,也在把自己变成手机。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的问题仍然比答案多。我们的生活是否应该有一个大标题,一个我们事实上可能会偏离的故事主线?还是说我们应该始终生活在多个地方、多个空间和多个故事当中?我们生来就是如此吗?还是说我们的行为方式从某一个进化点开始一直在适应——事实上是在进化——呢?这种进化的发生基于这些小小的设备,我们几乎每天把它们拿在手上,放在身边,装在后兜里,举在面前,摆在床头柜上,与我们的距离永远不超过两英寸。
我开始意识到,我想要同时做几件事的渴望源自人性深处,而不仅仅是对科技过度强烈的依恋或依赖。要知道,一年前我在写那篇文章时并没有注意到,我是错把无法专心做一件事这种老是分心的感觉归罪于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兴起,认为这两者直接相关。人们很容易把这种感觉的产生归咎于科技,觉得似乎就是科技惹的祸。
的确,我觉得这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日益泛滥是受某种邪恶力量的支持。但我却低估了这种日益泛滥之势的推动力,那就是你我,是人类的欲望、挣扎、乏味和沮丧。让我分心的不仅仅是人、地方以及需要我做的事这些外部因素,我同样也在主动寻找让我分心的事物,这是源自人性的一种探寻,以求通过各种应用程序和链接来逃避不好的情绪。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采取了一些措施,使自己更自如地对待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并把干扰降至最低。在每天特定的时间段里,我会把手机和平板电脑放在离我很远的地方。这些时间段包括用餐、开车、洗澡以及睡前与孩子们的惯例活动。我删除了手机里所有的社交媒体应用。如果我想查点什么,就得通过因特网浏览器来查,这在移动设备上操作起来更不方便,也更不好用。这样挺好的,因为它打消了我一天里频繁上网查东西的念头。或许最重要的是,我关闭了手机上所有的推送通知。它再也不会发出嗡嗡、咚咚、嘟嘟或是其他什么动静,只是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做——一块塑料本该如此。
不过,如果我说这种单任务处理已经不再让我有挣扎的感觉,那我就是在说谎。丢下一些事情不管很难让人觉得好受,这些事包括迟到,任家里乱糟糟,感觉不舒服,或是让孩子们感觉焦躁。帮不上所有人或者做不了所有事情也让人觉得难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慢慢意识到,少做一点实际上意味着做得更多。
最近我看的一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一项科学研究。该研究指出,针对同样的内容,看纸质书的人或“慢读”的人比使用电子阅读器阅读的人更能记住信息。文章作者写道:“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地在屏幕上看书,我们的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为粗略地浏览文字,而不是真正理解其含义。”这句话贴切地概括了我一直以来都在与之抗争的感觉:那种在任何时候都想要做太多事的感觉,那种草草翻完生活这本书而不去理解其中深意的感觉。
你明白这种感觉吗?这是坐在餐桌边和进餐之间的差别,是把孩子们弄上床和给他们盖好被子之间的差别。这是吃东西和品味食物之间的差别,是养活孩子和享受孩子成长之间的差别。你是全身心地活在那一刻,还是一切草草了事?
实话说,这事看上去容易,做起来却难。一年过去了,我依然在努力按捺自己的冲动,以防自己通过低头看手机来逃避坏情绪,或是同时做几件事来度日。每一天,我都在与自己斗争,使自己不要相信那个明明不对却还在文化上得到强化的观念——拥有一切事实上就是包揽一切。这是一场艰苦的战役,但我仍在有意地持续进行这场每日的斗争。
我斗争,因为我知道,生活本身和我爱的人们值得我这样做;因为我知道,放下手机里朝我闪烁的那些单调乏味的待办事项和干扰活动,把这一切抛诸脑后,真正地活在当下,活在这个我如此幸运才得以来到的世界中,生活将会是多么灿烂、美好。
文章来源:《新东方英语》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