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4-苟不教性乃迁

三字经讲解4-苟不教性乃迁

2016-03-19    32'16''

主播: ww_echo

825 34

介绍:
【正音识字读经典】微信公益课程——泰勒吴军华老师主讲。 第4讲 ( 1月21日) 苟不教 性乃遷。 苟:看這個字的小篆和楷體。它們還是比較接近的,有上下兩個文合起來的一個字。上面那個結構,你一看應該很清楚,我們稱它為草字頭。在甲骨文的時候,它的形狀也是這樣子的,小篆也是模仿兩個小草並列的。所以上面的那個字體稱為草。 下面的字形,小篆和楷體,大家看還是比較接近的。注意它的讀音,楷體會把這個文讀成是ju(四聲)。古代是讀gou(一聲)。一個草字頭,再加上底下一個gou。在造字的時候,草字頭表示這個字的種類。下面這個gou表示這個具體東西的發音。現在它合起來念gou(三聲)。苟,是什麽意思呢?原文指的是一种草,《說文解字》裏面也是這樣解的:苟,苟草也。這草,是什麽樣的草呢?應該就是類似我們現在的蕎頭。由此可見,蕎頭的歷史是比較久了。至少在造字的時候已經有它了。是先有它,然後才造的這個字。 蕎頭的根部是可以吃的。現在很多地方用來做醃製品,做開味品來吃。蕎頭它上面長的部分也是可以用來吃的。教頭較白的地方也是可以吃的。凡是种過蕎頭的人應該知道這種植物是比較好种的。也就是蕎頭就像草一樣非常好長。种起來比較容易。我們通過它這個特點,讀的時候要讀出它粗生粗長的感覺來。就是這種植物太容易長了。種什麽呢?苟。吃什麽呢?苟。 苟草,在我們北方有一種花叫狗尾巴花,或者光光艶。這些都是很容易种的,或者人不需要刻意种的。撒撒種子以後,它就自然而然地成長。它們的特點就是粗生粗長。 它的原意指的是苟草。苟草的特點是粗生粗長。由此而引申出來隨意隨便。所以我們說一絲不苟,就是一絲都不能隨便,一絲都不能像苟草那樣瘋長。 然後在引申為姑且、暫且。比方說,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是諸葛亮的《出師表》裏面的一句。 再往前發展,這個苟就有了若、如果、假使的意思。這在課文《史記 陳涉世家》裏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苟富貴,勿相忘。這個苟就是假使的意思。 在本文“苟不教”,就是如果、假使的意思。 不:我們看這個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體,它是文。我們看到這個字的變遷,感覺到它的變化是一脈相承的。當我們看到最後楷體的時候,我們逐漸往上推,看上面的小篆,這個是比較接近的。再看看金文、甲骨文,這個字形還是比較接近的。現在發揮我們的想象力了。這甲骨文、金文以及小篆要表達什麽意思。我告訴大家,它與我們的生物有關,與植物有關。 這形狀想不想一朵花?它就是一朵花。這“不”原來就是一朵花。但是什麽類型的花呢?我們那稱它為謊花。不知道別的地方怎麽稱呼。謊花是什麽花呢?就是光開花不結果的那種花。什麽樣的花光開花不結果呢?雄性花。所以說南瓜、絲瓜、黃瓜都會出現謊花。如果我們稍微有一點種植經歷的,或者對植物的生長有經驗的,那就知道花有雄性花、雌性花的。 我們有生活經驗的人就會知道,有的植物所開的花有雄性花和雌性花之分的。這雄性花是光開花不結果的,被稱為謊花。所以說“不”字呢別稱為謊花。當然也有一种花,它是雌性花,但是它也不結果,這也是謊花之列。也可以說是“不”字的原形。我們古人很有智慧,用“不”表達光開花不結果的意思。 我們北京的朋友、杭州的朋友注意了。有一種桃樹的名字叫碧桃。這個碧桃開的花,每朵花上有七八個花瓣,有的甚至有十幾個花瓣。因此又叫做重瓣化。這重瓣化只有雄蕊,沒有雌蕊。或者說這雌蕊已經退化到一個小骨朵了,所以這種花不能受精,自然它們就只能開花不能結果了。 為什麽要提示北京和杭州的朋友注意呢?因為在杭州的蘇堤和白堤兩岸,遍地都是碧桃。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畔,以及北京中山公園風景區都有這種桃樹。當然這種桃樹每年開花的時候,要注意觀賞一下。 這個不是入聲字,要把入聲的感覺讀出來。 入聲字在普通話裏消失了,但在南方的方言里依然保存着。在北方的某些方言裏,還有所保存。我們在讀入聲字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是讀短它。 這個不在普通話裏面多數讀去聲。但是在我們的南方語系里是讀成入聲的。我建議大家讀的時候,一定要讀出入聲來,才有那種“不”的感覺,才有那種謊花的感覺。“你看啊,這謊花真氣人,花開得那麽漂亮可是就不結果。你說氣不氣人啊。”因此要讀出這種否定的感覺來。 教:大家看到這四張照片,依次是jiao(一聲)和jiao(四聲)。 多數情況下是讀四聲。這教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體都是比較接近的。也就是說這變化我們是看得出來的。只是有兩位文來組成的。一邊一邊地解。一邊是孝。孝的上面是老字的省,省了下邊。底下是一個子。 我們看這個字的另外一邊,這個部首,我們會讀反文旁。上面的一撇像文字反過來一樣。本來那文字的一撇是像捺點,可是在這被寫成撇點了。《說文解字》裏面,對這個字是有專門的稱呼的。我們稱它為pu(一聲)。這個pu的形狀,我們只要看它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看得很清楚。pu這個字是有兩部分組成的。上面相當於教鞭或者杖。下面這個形狀,大家要注意,今後學習中會經常遇到。就是手的意思。而且這個手還是右手。大家不妨拿着手來比劃一下。右手拿着棒。pu子邊,實際上是一個手拿着棒子,而且是右手拿着棒子,非常形象。 通過這個字的字形,我們來解字。一邊是孝,一邊是pu。這是告訴我們,第一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教大家行孝;教育的構成是一定要有規矩的。而這規矩如何表達呢?用手拿着棍子來表達。大家都知道歷史上孔子有個學生曾子非常孝。所以孔子將《孝經》傳給了曾子。 曾子的父親是怎樣教曾子。那就是經常拿着棍棒來教育曾子的。曾子不管父親是拿着大棒還是小棒,都忍受着。孔夫子看他這樣來行孝,覺得他有點太迂,於是給他出主意:小杖受,大杖走。就是說父親拿着小棍打他的時候,打不出什麽問題來,那麽就忍受着。如果父親拿着打棒子來打他,那就趕快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行孝的時候要行大孝。 我們要知道這個字告訴我們教學內容是孝。教的形式是必須要有規矩。實際上我們在教學環節中有這個教鞭,有這個板子,是一直延續到私塾結束前。私塾裏面是有板子的。當然,有着板子不意味着我們的老師可以隨意打孩子。好多人理解成隨意打板子,這是不切合實際的。 另外,這個字有教(一聲)和教(四聲)。讀仄聲的比較多,意思是教化,教育。平聲的時候是使、讓的意思。有一首詩“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個地方一定念平聲,不能念仄聲。但是我們在《三字經》裏面“苟不教”,建議讀成去聲。這裏指的是教化、教育的意思。 乃:當大家看到第四個圖的時候,就知道是什麽字了。它是文。獨體為文。它的字形很有意思,我就要說了。說問嗎,就要說它的字形。誒,它是什麽意思呢?就那麽一個彎彎。 它是表達氣轉彎了。氣遇到阻力轉彎而出。它讀上聲。為什麽讀上聲呢?因為它不是很通暢出來的,是經過轉彎出來的。 它的意思是於是、就。後來演變成虛字。這個虛字就讀得越來越長了。這個字不要因為它是上聲就讀得短了。這是上聲,也要讀得長,因為它是虛字。 讀的時候,你可以體會到一股氣流經過了阻攔之後才脫口而出的。如果看着甲骨文、金文、小篆讀,那就更有感覺。 遷:這個字只有小篆和楷體(我這裏只找到這麽多。也許別的地方也有別的字體) 當大家看到楷體的時候就知道它是什麽字了。看這小篆的時候,覺得這個字太複雜了。我們要解。這個字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邊是cuo,講“近、遠”的時候講過。cuo這個字表示行走的意思。Cuo這個音是走發出來的聲音。我們走路的時候發出來的聲音cuo ,cuo ,cuo 。與cuo字右邊的,都與行走、移動有關係。這個字另外一邊太複雜了。 我們仔細看,還是看得出來。我們講“教”的時候,講到pu這邊有一個手,手拿着教鞭。遷裏面不但有右手,還有左手。大家看看有左手有右手在下面拿着東西。 大家再看看上面,兩邊也有兩隻手。但是這兩隻手方向是反過來的,有點像抱東西的樣子。當我們兩隻手抱東西,是向下的。中間有一個圓圈帶小叉叉,這個字呢,甲骨文以前就有了,本來是西的意思。那麽我們可以看到這邊,一個人是這樣抱着東西,一個人是那樣拿着東西。拿着東西幹什麽呢?另外一邊是走之旁。幹什麽呢?搬遷,遷移的意思。 小篆的意思是多人用手搬東西走,就是遷,遷移的意思,變化很大的意思。 凡是搬過家的人就有這樣的體會,人少了,搬家不行。再一個一定要搬東西。簡化了的遷字是表音,挺好的。同時遷表示遠的意思,變化打的意思。表示遷移的意思。這個簡化字既表音,也表意。是簡得非常好的。 我們現在遷移的正體字裏面是西大四。西,基本上保留了上面的形狀。因為小篆本身就有西的。那大呢,就是左右手變成了大。那四呢,是底下那東西演變來的。當然這個遷字看起來比較複雜。這個字在變遷過程當中,尤其是草書的變遷當中,就變成了遷,後來就簡化成了現在的迁。 今天我們又新學了五個字。 苟:是苟草。 不:是謊花。 教:是有規矩地教孩子們行孝。 乃:是有一口氣出不來,但是還是要轉着彎出來。、 遷:是搬着東西然後走去別的地方。 讀“苟不教,性乃遷”。 教的內容是行孝的內容。注意讀“乃”的時候聲音要拖長。“不”是入聲字。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假如我們不教的話,那麽性就會發生變化的了。 好好琢磨這五個字字形的意思,字音的意思。然後把今天講的兩句話好好地讀一下。另外把前面講的四句話好好複習一下。爭取讀每個字的時候,腦袋里要有這原意的形象。同時,要有這引申義的形象。要知道它在本文當中的字義,這樣我們讀古文的時候就不一樣的了。 雖然背過是必須的。我講得那麽字形,背過是很容易的。一點一點積累,背過是很容易的。不管年齡大還是年齡小的。年齡大的,可以考考我們的記憶力,這也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