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7——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讲解7——子不学断机杼

2016-03-19    30'04''

主播: ww_echo

494 25

介绍:
【正音识字读经典】微信公益课程——泰勒吴军华老师主讲。 第7讲 (1月24日) 子不學 斷機杼 昨天讀到:昔孟母,擇鄰處。“昔”和“擇”都是入聲字。擇鄰處的“處”經過反復討論,還是讀去聲。以後有什麽變化,大家再進行交流。 接下來學習“子不學,斷機杼。” 子:今天學習“子”字,算下來,已經是第二十六個字了。另外這個子字以後還會出現。它在《三字經》里一共出現了22次。 我們看一下“子”的甲骨文、金文、小篆一直到現在的楷體,它們的形狀非常一致。就像小孩在襁褓之中,有頭,頭很大,有身,有臂膀,兩足像並起來一樣的。本意是嬰兒。因為它是嬰兒,所以它所畫出來的兩足形象是兩足並起來的形象。當然關於子的形象還有很多種,但是不同的子類演化成不同的字。大家看看這個字是非常可愛的。 這個字的字音用的是上聲,充分體現了嬰兒的可愛。在文本當中指的是子的原意,是孩子的意思。“子”讀起來的時候,要把上聲讀好,讀出孩子的可愛。就像逗小孩字以後的那種感覺。 學:大家看一下這個字。它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兩隻手。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教”,苟不教的“教”。右手有拿着棒子的形狀,現在成為反文旁。以前讀作pu(撲字旁)。我們還學過擇鄰處的“擇”,用的是提手旁。我們還學過性乃遷的“遷”。上面是兩隻手,下面是兩隻手。大家看看這兩隻手的形狀與“遷”字兩隻手的形狀是不是一樣呢? 這個形狀的兩隻手讀作ju(掬),掬水的掬。表示用手捧的意思。到現在我們還經常說笑容可掬。笑容可掬,就是說她笑容太可愛了,讓我們忍不住想用手去捧捧她的臉。所以手型是向下的兩隻手。性乃遷的“遷”上面兩隻手,用我們現在所寫的兩隻手,都表示掬,但掬的東西不一樣。遷居的是東西的西,學掬的是兩個×。 這兩個×讀作爻,爻辭的爻。就是《易經》裏面講爻辭的爻。這×表示孩子所學的內容,就是《三字經》後面所講的“知某數,學某文”,學習知識和技能。中間是房子的意思。下面是剛剛學過的孩子的子。“學”這個字的意思表示孩子在房子裏面學習知識和技能或者說學習算卦,學習爻辭。 從這兩個造字來看,我們看出“教”和“學”都很重要,當然“教”比“學”更重要,所以我們說不要偏頗,一邊要教孩子,一邊要讓孩子學。 斷:我們看這個字是左右結構。小篆中左邊表達用刀將絲或者繩子分成兩部分。繼的右邊也是斷的意思。左邊的絲表示繼續的繼。右邊與斷的左邊表示一樣的意思。變成楷體后就成現在的樣子。“斷”的右邊是斤,原形是帶把的刀,也就是斧頭類的意思,加上去表示類別。 “斷”念去聲。聲音模切斷的感覺。在本文中也是用這個原意。Duan,duan,duan ,感覺把絲給切斷了。 機:小篆和楷體很接近。左邊我們已經很熟悉,一看就是“木”字,畫了一棵樹。右邊是“几”。到目前為止,小篆所寫出來的就是茶几的几,表聲音。其實它除了表示聲音,也很像機的形狀。也就是說它既表示聲音,也表示形狀。 原意是弓弩上的發射機關,而且是木製的發射機關。弓弩上的發射機關,我們現在稱作什麽呢?我們玩過玩具手槍。我們不一定玩過弓弩,相信玩過玩具手槍。我們通常稱這機關為扳手、扳機。所以這個機往往是最重要的部位。“機”這個字的讀音很像勾動扳機的聲音,ji,ji,ji。古代的織布機與弓弩的形狀很像,所以說該字代表織布機的意思。“機”在本文中有代表織布機的意思。 我們讀“機”為ji(平聲),代表機關,代表最重要的部位。在這裏代表正體。原意是弓弩,在這裏代表織布機。因為織布機的形狀很像弓弩。 杼:這個字一看就知道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木頭,木字旁。大家看小篆和今天的楷書就看出來了。在這裏表示材質,表示類別。這東西一定與木有關係,或者是由木頭來做成的。右邊第一是表形的,好像是兩個東西相扣。這表示織布機梭子的形狀,同時也表音,zhu。本意是表示織布機的梭子。本文中也是這個意思。斷機杼,就是斷了織布機上最關鍵部位的梭子。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在我們學的十二個字當中,一共有四個入聲字:昔、擇、不、學。還有六個仄聲字:孟、母、處、子、斷、杼。只有兩個平聲字:鄰、機。 接下來我們將這十二個字裏面所藴含的兩個故事拿出來,給大家說一說如何講故事。因為我們的孩子是喜歡聽故事的。我們大人要懂得講故事。什麽叫作講故事。就是我們對着孩子講故事。講故事過程當中是有對象的。另外講故事當中要注意避免什麽問題呢。第一,不能讓孩子簡單地聽廣播、聽録音、聽國學機。當然,國學機作為輔助手段還是可以的。最主要的是我們的父母要親自講給孩子聽,或者老師講給孩子聽。講故事過程當中不要把它變成讀故事,而是要拿起故事書來講給孩子聽,是真正講。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裏擇鄰處的“處”分析了很長時間。有時候讀三聲呢,主要是受孟母的母字影響。昔孟母,擇鄰處chu(三聲),似乎讀得很舒服。但是如果把四句連起來讀,昔孟母,擇鄰處chu(四聲)。子不學,斷機杼。分析來分析去,好像“處”讀四聲比較合適。 我們父母包括老師講故事的能力,也就是說看了這故事的梗概,理解了以後,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然後有一個對象去講。這是很重要的。沒有了對象,這個故事不好講。為什麽呢?因為你有了一個對象,你可以隨時看着他的表情、他的反應,然後調節你講故事的進度。故事講完以後呢,要讓孩子複述故事。孩子在複述故事的過程,就是讓孩子在學習白話文寫作的過程。 這四句話要講的故事不能變的是孟母三遷,為孩子尋找一個合適的學習環境,這意思不能變。斷機杼,是通過斷機杼這個方式來教育孩子,這個關鍵點不能變。具體的一些過程,大家可以編的。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見到的,關於孟母教子比較詳細的,到了劉向的時候才有。當然我們相信劉向也是根據歷史的記載,然後逐漸形成文的。尤其是斷機杼這一部分。歷史書上有兩種記載。第一種是將未完成的布給斷掉了。實際上了是斷織布。我們這裏的《三字經》選擇的是另外一種說法,斷機杼。是將織布機上最重要的東西給搞壞了。一個是斷布,一個是斷了織布機最重要的部位或者是斷了織布機,大家說,哪一個更厲害一些呢?當然斷了織布機的行為更厲害一些。這教育的意義更激烈一些。 在這四句話十二個字裏面,反映出孟母是很有智慧的人。知道教育小孩要找一個適合的環境,或者創造一個適合的環境,這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學什麽,我們就要創造什麽樣的環境。比方說讓孩子學吟誦,我們自己就學吟誦。你就會發現小孩子乖乖地愛上了吟誦。如果說你想讓孩子學會寫毛筆字,那最好你就把筆墨紙硯竇鋪放好,然後就寫毛筆字,沒過多久,孩子就會過來說“我要寫毛筆字,我要寫毛筆字。”如果你想讓孩子學琴,你就買一把琴。只要有時間,或者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在家裏彈,那麽這樣很快就能吸引孩子的。所以說環境的熏陶是很重要的。當然了,我們建議寫毛筆字、彈琴,在孩子七八歲開始就行了。七八歲之前不建議讓孩子練習這些。 另外,子不學,斷機杼。這給我們的啓發也很大的。對於越小的小孩,我們儘量少說道理。如果真要教育他的時候,這個教育儘量是感性的,是看得見的。為什麽私塾里有那些戒尺,而不是貼一個《私塾守則》。現在我們學校裏面有《小學生守則》,幼兒園裏有《幼兒園守則》,它們或者貼在墻上,或者放在課本上。而古代很簡單,他就放一把戒尺。並不是我們的老師沒事幹開始打孩子,而是讓這些“守則”變得看得見。所以我們過去學堂的戒尺,實際上就是我們看得見的“學生守則”。我們古代的人對小孩的教育是很瞭解的,先生是很愛孩子的,不會隨便打孩子的。但是,你光寫一個《學生守則》,它裏面都是很理性的表述,孩子不一定聽得懂,那怎麽辦呢?那就給孩子很形象的東西,一把戒尺掛在墻上。誒,孩子就明白了,如果真的不聽話,犯了大錯誤,犯了原則性的錯誤,那就會有戒尺來伺候,那他就會守規矩了。 孟母也是明白孩子的特點的。所以說,孟母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採取了非常形象化的教育。這個非常形象化的教育就是“斷機杼”。這斷機杼不管是解釋成將這塊沒織好的布剪斷,還是將織布機搞壞,這都是很嚴重的事情,在當時來講。因為孟母的織布機織出來的布主要的不是自己用,這織布機是整個家庭的重要生產工具。或者說,生產出來的布主要是用來還錢的。也就是說,在孟父去世之後,孟母的主要經濟來源靠這個織布。你想想,把織布機搞壞了,如何織布呀。把一塊布剪斷了以後,這布怎麽賣呀。這個行為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很重。 這個講故事,也是需要大家練的。關於孟母三遷的故事,我推薦一個京劇《孟母三遷》。 在看上面故事的時候,第一,要看看京劇裏面是怎樣講故事的,第二,在看的過程當中多練習一下他們京劇是怎麽念白的。第三,京劇裏面是怎樣吐字發音的。通過欣賞《孟母三遷》這個京劇,對我們正音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字音的意思怎麽讀得更準是有啓發意義的。 當然上面的《孟母三遷》是最近的一個作品。有一些唱腔動作是不錯的。但是後面加上了一些所謂的時代元素,有的加得比較好,有的加得不一定合適。大家知道目前的京劇、昆曲以及各地的戲曲,實際上是處在瀕危的境界。如何回復它們,如何回復這些文化形式,主要靠學了吟誦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來進行的了。 我們要想讓各地的戲曲保留住,首先保留住方言。然後保留住方言的讀書,最好用方言的文讀系統來讀書。而且要吟誦着讀,然後能夠出旋律。出旋律以後要進行美化,根據戲曲的特點在進行美化,這種學習的方法,才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最好方法。我們以前學習傳統的最好方法,第一不用簡譜,第二不用五綫譜。他們首先跟老師所學習的功夫,在語言上的功夫就是把字念准了。以前傳統的戲曲的老師是反復教孩子念白,要念這個字。在念字念準的基礎上再進行拖腔。 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老的藝人依然用這種辦法來進行教學。後來,我們將五綫譜、簡譜加進去了。如果說將五綫譜、簡譜加進去,戲曲方面的教學也未嘗不可,但是要擺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