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8——窦燕山有义方

三字经讲解8——窦燕山有义方

2016-03-19    40'38''

主播: ww_echo

390 26

介绍:
第8讲 孟母的故事用了四句十二个字,窦氏五龙的故事也是用了四句十二个字,但是它们的韵不一样,里面的平声字也不一样,入声字也不一样。有的用得多,有的用得少。另外,它们读起来的语气也是不一样的。 吟咏主要在朗读的基础上将平声字拖长,尽量将每个字放在音节上去,也就是放在角徵宫商羽上去。 窦:是现在所学的第三十一个字。在《三字经》中只出现一次。 “窦”在小篆中是上包围结构。穴字头包围。表意。此字有表洞穴的意思。关键要看洞穴里是什么字。原来洞穴里面非常复杂的这个字里面是个“卖”字。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卖”的结构。“卖”的结构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出”,进出的出。表意,表示有东西可出。后面上面的“出”就简化成“十”字了。也是表意,表示有东西可出。它简化也简化得很好。接着看下面,是个“买”。也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个网状,后来正体字将它简化成“四”。简体字简化成横勾。小篆里的网状一直简化到了横勾,它的形状也是表意的。是指装东西的容器,表示用网装东西,或者是用网进的意思。“买”的下面是“贝”。“贝”字大家都很熟悉了,看到貝大家可以很容易联想了。“貝”就是於錢有關。表意,表類别,表示在買賣過程當中是需要錢的。 接下來將“買賣”之間的關係說一下。花錢用網、用容器裝進東西,就是“賣”,用貨物出去就是“賣”,上面就是“土”,後來簡化成“十”。用穴字頭包住這個“賣”,就是形成了今天的這個字,也就是說將賣的東西放在一個洞穴里面,就是今天我們所學的這個字。這個字從聲音上,我們把它讀成dou。 dou 的聲音於dong的聲音比較接近。同音字或者近音字,往往它們的意思也相近的。或者說,近音字它們意思相關的時候,往往以前的時候它們的音有可能是相同的。到後來為了區分它們的意思,聲音變得越來越細膩了。所以說dou的讀音於dong的讀音很接近。或者說dou是dong的一種,或者說dou是一種洞。 這個dou是哪一種洞呢?我們剛剛從字形上分析過了:用穴字頭包住“賣”就是“竇”。原意是洞穴裏面有東西賣。什麽樣的洞穴里面有東西買呢?有窖藏貨物的意思。這個洞啊用來窖藏貨物的。也可以理解是集藏谷物的地窖。山東濰坊話稱呼地窖有很多種,有的成為“地窖子”,還有的稱為“地子”。這些都指“竇”。 在本文中“竇”是姓氏。為什麽“竇”是姓氏?其實它於洞穴有關的。下面講講有關故事來歷: 大禹治水有功,建立了夏朝。夏傳子,家天下。夏禹將天下傳給了他的兒子啓。啓又傳給他的兒子太康。太康不好好治理國家,太康失國。其中仲康以及仲康的兒子相連續三代人都沒有辦法回復夏朝。 相的妻子在竇里面,也就是在地窖里面生下了相的遺腹子。也就是生下相的兒子的時候,相已被他的反對派給殺了。相的妻子在竇里生下了相的遺腹子——著名的少康。也就是後來的“少康中興”,恢復了夏朝。少康的長子杼繼承了王位。 少康的二子龍因為他的父親在竇中所生,所以少康的二子採用了“竇”為姓氏。因為二子名字叫龍,姓是“竇”,所以竇龍就是竇氏的祖先。現在我們知道,竇氏的祖先是竇龍。竇龍的父親很了不起。竇龍的父親是少康,曾有“少康中興”的歷史。少康的祖先就是大禹。 竇龍的哥哥杼因為是長子,依然跟着父親姓,依然跟着祖先大禹姓姒。竇龍因父親在洞中所生,因此另外起一個新的姓,竇姓。然後一脈相承,竇姓就傳下來了,傳到現在。竇姓這個姓是很早就有了,有三千多年歷史,可以說接近四千年的歷史了。 本文中的“竇”是表示姓。 燕:接下來學習《三字經》的第三十二個字,第三十二個生字“燕”。這個字我們看上去第一印象是讀yan。是的,它的原型也是yan。在《三字經》里讀yan(一聲)。接下去我們來看看它的來龍去脈。先看它的字形。 這是甲骨文的字形。我們一看這個字形就感到很喜慶。為什麽呢?它很像燕子。有頭、翅膀、身子、叉開的尾巴。接下來看小篆,一路下來,它們的形狀都比較接近。接下來我們看看它的演變。 這個字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它是一個獨體的字,一個文。上面的頭和嘴最後演變成革命的個字頭,兩邊的翅膀,一路演變,最後演變成東西南北的北。中間的身體變成了口。燕子尾巴演變成了火,最後變成了四點。這個字要念四聲。它的讀音於屋檐的“檐”接近。我們觀察燕子的起居習慣,就知道它的來歷。燕子是經常在屋檐下做窩。我們經常會說:“你看屋檐下有什麽呢?”說多了,就說成有yan(四聲)。這就是“燕”讀音的來歷。當然“燕”讀音還有别的來歷,這是其中一種。屋檐的檐,讀第一聲,當然於它的形狀有關係。人們用聲音去表示它的形狀的時候,會說成yan(一聲)。“燕”(四聲)於它會飛會動有關係。念去聲,才像在屋檐下飛來飛去的小鳥動作。 本文中的“燕”要念平聲,它是諸侯國的名字。這是通過陰音借字的結果(有的人會說成是通假字)。原來這諸侯國是yan國,以前的字是“匽、郾”,後來寫成後來寫成“燕”,但依然跟“匽、郾”來讀平聲。 山: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楷體,我們一看就知道了。它也是文。現在我們講它的讀音。讀的時候,將它的s-an讀出來。S-,摩擦聲音要讀出來。An,讀的時候先將嘴張大,然後變小。S-an-,先將嘴巴張大,再將嘴巴變小,最後將嘴巴變小。n這個音。結束,嘴閉上。S—an--讀出山的輪廓。把山的壯麗、威嚴、厚重、仁慈讀出來。S—an-----在《論語》里,孔子講過“仁者樂山”。孔子再三強調的那個“仁”,能達到“仁者”的那個人樂山,或者說這個山最具備仁者的品質。我們將山與仁者聯繫在一起。 我們講講它的字形演變,我們就知道它的字形、字音的意思。 看它的小篆,基本是上下結構。上面是一個手的形狀。在金文、小篆里都是手的形狀。是右手的形狀,一個表示右手,另外一個與我們這個字的讀音聯繫在一起。它的最後讀音與右手有關係。下面這個字簡化成“月”。凡是與“月”相關的,大家儘量與肉相聯繫。肉,右、有。 上面是右手的手,底下是肉,新鮮的肉。我們聯繫起來:右手拿新鮮的肉。它念you(三聲)。這個字的讀音與“肉、右”讀音比較接近。當然“肉”是入聲字,“有”是上聲字。比這個“肉”讀音要延長了,而且轉彎了。我們讀這個字音時,要讀出喜悅感來。右手拿着肉,很開心。 “有”的讀音從y開始,口型變成o,最後變成u。那是開口音,開了口以後不閉上。它的聲調是三聲。讀完后轉個彎,讀完後嘴巴是張開的,表示開心,樂呵呵的。Y-o-u,Y-o-u,Y-o-u,還要轉彎,you(三聲),最後不閉嘴。 “有”字字形造得好,右手提着肉,字音也很好。“有”字在《三字經》里一共出現了十九次。讀的時候要讀得很喜慶。 義:第一個字是甲骨文,第二個字是小篆。接下來是正體字,最後是簡體字。 看小篆和正體字,就比較明顯。上面是“羊”,下面是“我”。 我們再看甲骨文,上面“羊”的形狀比較明顯,下面“我”的形狀也比較明顯。關鍵是這個“我”表達什麽意思。在古代這個“我”是用武器來表達的。它是一個武器。仔細看看,上面是個羊,表示是貢品,強調羊在我們中國的文化當中有很好的意義,另外是很好的祭品,很好的貢品。也就是最有用,最尊貴的意思。下面是“我”,是兵器,在這裏表儀仗,表示莊重神聖的意思。什麽時候用兵器?我們都知道打仗的時候用兵器。但是我們經常在顯示國威的時候也是用兵器。比方說,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的閲兵儀式,那就是一種儀式。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展示我們現代重要的武器。古代也是一樣的,這是一脈相承的。古代用兵器來表示莊重神聖感。“義”,上面是羊,下面是武器,儀仗,它合起來就是用非常莊重的儀式,採用非常尊貴的祭品去祭祀。 有羊有我,這個字合起來念yi(義)。它的本意是合宜,合天地道德行為或道理。我們在這篇文章當中用了這個原意。關於這個字的用法,我們在《孟子》里我們很熟悉的句子“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該字的原意就是要讀去聲,要讀得乾淨利落。 當然“義”也可以讀成平聲,讀成陽平,是儀式的儀那個古字。當它是儀式的“儀”時候讀成陽平,那也是很準確的。“儀”就是表示符合“義”的儀容,樣貌。一說到“儀”的時候,我們往往說道很莊重、很神聖才能叫作“儀”,我們說威儀。什麽是威儀呢?威儀一定要符合“義”的儀容才叫作“儀”。這兩個字的讀音不一樣,但它們的意思相關聯。用不同的讀音來區分它們之間微妙的差距。 方:從甲骨文、金文、小篆,一直到楷體的演變是明顯的。它也是文,需要說。但這個字比較抽象,需要我們有想象能力和對古代交通工具的一些常識瞭解,最主要是要參照古人的積累。 《說文解字》中,許慎說“方,并船也。象兩舟總頭形。”比《說文解字》更早的一本書叫《爾雅》“大夫方舟”。後面有人專門為此作注。方是什麽意思?“并兩船曰方舟”。也就是說這個“方”是由兩個舟並起來了。我們根據《說文解字》和《爾雅》的解釋,再去回過頭來看看它的字形。 首先在造字的時候,我們的船是什麽樣的形狀。是像我們現在的軍艦嗎?也許有點類似。它應該更加樸實一些。那時候比較原始。這船像竹排?也很難說。因為這竹排,南方有竹子,北方做竹排也許會有,但可能性不太大。是否像羊皮筏子?我們黃河流域到現在為止還在用這個羊皮筏子。為了表示穩定、穩固,會將兩個羊皮筏子并在一起來使用,這也說不清楚。我們就把舟想象成簡易的船。 這船的形狀,就是“方”字的下半部分。你看兩個丿併在一起,就像一隻船一樣,仔細看,還是有點像的。上半部分表示兩個船頭併在一起。怎樣的船才能併在一起?一定是一樣大的船才能併在一起。如果是兩個不同大小的船併在一起,那是很難并也很難划。所以“方”的本意是並列、並行的。也有等同、相當的意思。為什麽兩隻船要併在一起?我想是讓兩隻船更加穩固,更加安全,有更大的承載能力。將兩隻船併在一起,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這個“方”還有方法的意思。 我們常說的千方百計、教導有方,都是指方法。我們現在說的藥方,把它轉成名詞,也是表示方法。本文當中是“方法”的意思。是說“有義方”,有義的這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