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教,前面講過:“苟不教”、“教不嚴”。一邊是一個“孝”字,一邊是一個“撲”字,用手拿着鞭子的撲。
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現在的楷體,模樣都比較接近的。通過象形來會意,上下兩橫分別表示天地。中間的“×”,我們一般讀yi,有的人讀作ai(四聲),表意,表示互相交錯的意思。它的本意是交五,縱橫交錯。讀音讀上聲,表示轉彎。“五”與上午、下午是一個讀音。
“五”表示數量,也表示數字。在本文中表示數量。“教五子”,就是教育了五個孩子,表示數量。為什麽到了五個就轉彎,而且用上聲,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習慣。我們中國的進制很多,常用的是五進制和十進制。五進制,是因為我們一隻手有五個手指頭,全在把握之中的意思。到了五就到頂了,要轉彎再數。從零到九,每個數字對中國人來說都是有意義的。我們在學“鄰”,擇鄰處的“鄰”時候,就講過五家為鄰,五鄰為里,所以就有了“鄰里”的概念。那麽我們還有“鄉黨”的概念。在《論語》鄉黨第十里,那就是五家為鄰,五鄰為里,五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這就是鄉黨的來歷。
名:甲骨文是左右結構,金文、小篆和現在的楷體都是上下結構。但是兩個重要的字是沒變的。一個是口,從甲骨文的左邊最後放到了下面。能用口說出什麽呢?或者說什麽時候說呢?甲骨文里右邊這個字是“夕”,當作黃昏講的“夕”。後來將它放到上面來了。我們說它:從“口”表說話,從“夕”表說話的時間,表黃昏。黃昏時分,用口說出自己的名字,這好像晚上大家集合集體在報名。報名的時候要拖長聲,並且上揚,所以用陽平。我們說“誰誰誰 ~”,用陽平的聲音。
是啊,天快黑了,我們用來點名看看人齊了沒有,這反映了當時的生後方式。也說明那時候的人是群居,或者部落之間在一起生活,比較多人生活在一起。黃昏的時候全都到齊了,大家就放心了。以前我們晚飯的時候要數數人數。現在我們小家庭人數少,看一眼就知道了。但是我們。但是我們睡前鎖門的時候,往往看看是否都在家,然後再鎖門。
這就是名字的“名”與自己居住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它的原意就是自己報出自己的名字來。
在本文當中引申為“出名”,有名聲的意思。這意思,我們在劉禹錫的《陋室銘》里開篇就這樣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俱揚”里的“名”是出名、有好名聲的意思。
俱:左右結構。它的讀音是右邊字的讀音。右邊的字,我們可以上下分析。上面是一個“鼎”,一個容器。那麽“鼎”,盛東西的容器,也是禮器,重要的禮器。在古代,一個生活當中要用它,在祭祀當中常用。
我們再看看它下面的形狀,我們對它很熟悉了。它是兩隻手的形狀。對於兩隻手的形狀,我們已經見得很多了。兩隻手向上靠在一起和兩隻手向下靠在一起是不一樣的。兩隻手向上靠在一起,我們一般認為它代表向上舉起、向上拱的意思。這裏,上面是鼎,下面是兩隻手將它拱起來,表示尊敬、恭敬地將鼎舉起的意思。要費力氣,因此讀的時候讀去聲。
鼎是很重的,舉起鼎的時候需要很多人,大家一起合作。聚會的時候,是很多人在一起。所以這個“俱”原意表示人們在一起,讀作ju(去聲)。左邊加“人”,表示與人有關,也是表示原來“具”的意思。為了區分它的細微差別,因此加了“人”字旁。有人字旁和無人字旁的具,意思都很接近。
不加人字旁的“具”,後面重點指器皿、工具等,加人字旁的“具”,主要表示人們舉着鼎的時候,人們聚在一起。它重點講人們聚在一起的意思。這樣意思就更加細分了。
本文當中“名俱揚”里的“俱”意思與原意比較接近,表示“皆、全、都”的意思。諸葛亮《出師表》里“俱為一體”,就是都、全的意思。
揚:
我們再次看到與手有關的字。今後我們要懂得將與手有關的字給予歸納總結。
左邊是提手的手,表示與“擇”的提手相同,表示用手舉起。舉起什麽呢?舉起右邊的東西。右邊呢是上中下結構。按照說文來解釋,上面是“日”,表示白天;中間是“一”,表示天空,也可以表示旗杆;下面是“勿”。關鍵要瞭解“勿”。
我們仔細看看“勿”小篆的形狀,好像有什麽東西在飄呀飄的。“勿”原意是旗子、旗幟、旌旗。
綜合一下右邊的字:大白天的時候,在一個旗杆上錦旗飄飄。我們該怎樣讀呢?讀的時候,聲音自然向上揚。陽平嘛。讀的時候,有旗子向上揚的感覺。再加上左邊的“手”,意思就更加明確了。
“揚”合起來:人們用手在大白天舉起旗幟,錦旗飄飄,那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字“揚”。聲音i-ang。iang,聲音是變化比較多的。用我們行話來說,有韻頭、韻腹、韻尾。韻尾是用鼻音結束的。有向上、上揚、飄揚的意思。
本文中,在原意的基礎上,表達了美名遠播,處處飛揚,人人稱讚的意思。
先複習昨天和今天所學的的內容: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與山洞有關。
“燕”,原來是燕子的形狀,現在讀成yan(平聲),相當於通假字。
“山”,是山的形狀,讀的時候,要將山的氣勢讀出來。
“有”是右手拿着肉。
“義”,上面一個羊,底下一個我,表示祭祀活動的時候要獻羊,表示要符合天地之道。
“方”,是兩隻船並起來,在這裏表達方法的意思。
“教”,有規矩地教孩子們行孝,關鍵是教孩子們品德。
“五”,原意表示縱橫交錯,也表示轉彎的意思。到了“五”就掉回頭了,所以用上聲來讀。
“子”,上面是頭,接下來是兩隻手,後面是用布包着兩條腿的形象。
“名”,在黃昏的時候,報出自己的名字來。原意是大聲說出自己的名字,或報名的意思。
“俱”,上面一個鼎,下面兩隻手舉着這個鼎,表示在祭祀過程當中,人們都聚在一起。引申為都、全的意思。
“揚”,表示大白天時候,人們高舉着旗幟。這個旗幟向上飄揚。
每個字的原意我們有了,包括每個字在文中的意思我們也明白了。我們讀的時候,聲音儘量要與每個字的意思吻合起來。讀的時候,還要把整句的意思吻合起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通過吟誦,是否感覺前後四句是不一樣的。是的。前面四句要讀得比較快,讀得高。因為前四句中只有兩個平聲字,但後面不一樣,它的韻全是平聲韻,“方、揚”。另外,後面四句當中沒有一個入聲字,反而增加了幾個平聲字,“燕山”“名”,讀的時候比較緩和。
為什麽會是這樣的情況。因為上面的故事都是因為小孟軻表現不好的時候,媽媽想出來不得不採用的方式,這都讓媽媽很生氣。擇鄰處,孟母三遷不是意見很容易的事。我們現在搬一次加就夠折騰人的了。我們的孟母為了孩子有好的學習環境,搬家三次,或是搬家多次,這就更不容易了。“子不學,斷機杼”,這準確來說,孟母所有的方法都想完了,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只有採用這種辦法來教育孩子。我想孟母有好的方法,也不會採用這種辦法。就相當於把自己的生產工具弄壞,也就是斷了自己的生活來源。將織布機的梭子都搞壞了,這說明孟母是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對孟軻實施的一種教育。所以說,孟母的故事我們讀得比較高、比較快、比較重。
竇燕山的故事就不是這樣的了。讀起來有一種自豪感。讀的時候很舒緩、很自豪。竇燕山是五代十國的人物。他教的結果是五個孩子全都考上了進士。其中有三個孩子,老大、老二、老三是在同一年一起考上了進士。隔了大約七八年,老四考上進士,後來老五也考上進士。好多人比喻他的五個孩子考上了大學。其實竇燕山五個孩子考上大學的成績遠遠比我們現在考上大學的成績大多了。最主要的是他的五個孩子最後都成了國家的棟樑之才。為國家做了大量好的事情。所以說他五個孩子是不得了。那我們問他是如何教育這五個孩子的?這裏有一個詞用得非常好,叫“有義方”。這個“義”字怎麽解?上面一個羊,下面一個我,表示做儀仗的時候將羊獻上去。這個“義”的意思就是要符合天地之道,要適宜。
這裏大家要注意,講到昔孟母時是“子不學”,是用“學”字。講竇燕山是講“教五子”。這裏的“學”和“教”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從造字源來講,“教”主要教品德,“學”主要是學知識和技能。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教”和“學”的技法上雖然多數是混用,但實際上在某些詞的組合當中還是有區分的。比方說“佛教”、“佛學”。但佛教和佛學它們是有很大不同的。
佛教是一種信仰,是有規矩地讓人向上行善。而佛學呢,是把佛的內容當成知識來研究來學習,因此它們是有區別的。所以講竇燕山是“教”,所以說“有義方”。這裏說“教五子”,大家一定能猜出來。講到“義方”,我們知道這是從品德教育開始的。
竇燕山的“義方”是什麽呢?竇燕山在三十三歲的時候,還膝下無子。大家想想,三十多歲還不生孩子那不是很正常嗎?我們現在好多人三十歲還沒結婚呢。那是現在。以前行了冠笄之禮之後就結婚了。男大概十八九歲的要加冠,女的十六七歲要加笄。男的一加冠就可以結婚了。
到了三十三歲還沒有孩子,說明竇燕山結婚十多年了還沒有孩子。後面他就不斷反省自己,想想祖先的教誨,最後發現原來是自己做的壞事太多了,處處不夠檢點。比方說,別人想自己借東西,自己少給別人,要別人多還等等,有很多的惡行。他檢討完自己以後,就開始在鄉里為大家做善事,做了很多的善事。幫助窮人,借給別人多一點,要別人還的時候少還一點。另外,他還救濟窮人,為家鄉的建設做貢獻等等,反正他為大家做了很多好事情。他做了好事情以後,整個人的命運就不一樣了。接着生了五個兒子,最後這五個兒子都很成器。我們可以看到,這是父親靠自己身體力行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說,父親的身體力行,主要是在表現自己的品德。
我們比較一下孟母和燕山的兩個故事的不同,因此它們讀起來也就不一樣了。
孟母,反映了母親的教育。教孩子很有智慧,要選一個好的學習環境,然後用感性的教育來教育孩子。竇父竇燕山他主要通過身體力行來教育孩子。通過自己積德行善來教育孩子。其實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這兩個故事合在一起,對我們做父親的、做母親的都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尤其是竇燕山的故事,做父親的有很好的參考價值。我們做父親的就身體力行,多做好事,多做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