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解81——梁承穗老师分享三字经教学5

三字经讲解81——梁承穗老师分享三字经教学5

2016-05-13    51'41''

主播: ww_echo

269 12

介绍:
各位师友吉祥。 2016年5月13日《正音识字三字经》第81讲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感谢泰勒吴老师传授知识、教大家做人道理,让人能够向上、向善。与有德者同行其乐无穷。今天主要回答老师们的问题。和教《三字经》的得与失。1、谈对安全课设计的想法,国学教育是整体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家人、老师、朋友有关联的。经过有关学习,让学生明白家人的担忧,长的不会做不利于他人的事,心中想到的是家人、朋友的友爱。旅行第一站:整体认识安全,再到第二站:校园教学区第三站:校园活动区,第四站:校外食品安全区。在教育学生时进行适当点拨,教育要大道至简。2、如何落实《三字经》等经典,中国历史上所说的文人思想很注重人品的培养,人品的好坏决定历史地位的高低。孔子为何作春秋?以史为镜,知兴衰。注重关心的不是物与事而是强调做人、人德、天地合一。“三才者,天地人”怎样认识天人合一。易经、老子,经中之经,与万物感应,天体如何运行是没有意义的还是要人怎么感应到。如何能够安身立命与天地之间,古人关注的是人,人们最终将的还是如何落实在人身上就在行为上体现。教育不但是课堂上教,还是要在生活点点滴滴中观察,他的行为是否是经典中说的,经典就是这一刻发生作用。在讲故事时有一部分可以在他心灵发挥作用,更要约束行为。讲完皇帝的人德,孩子们还是自私自利,老师需要思考如何能将发生的事情与经典联系起来教育学生。更重要的是老师自己言传身教。所以从两方面去想,既有老师自己的为人,又有老师观察学生的为人,老师自己能言传身教,在细节上能区别。比如有一次一位同学作业写完书本却摊开在桌子上,我就说虽有急卷束齐,学生马上明白错在哪里了,赶紧收拾桌面。这就是生活中的经典。还有一次在一个书画培训班,老师耐心辅导孩子们,孩子们说话声不断,难以安静绘画,离下课还有10分钟,同学们坐成一圈,坐姿不雅,眼神中流露出随意,似乎还有些挑衅。我要他们介绍自己,开始站姿和说话声让人不太满意,经过点拨他们越来越好了,此时房间里充满了阳光和快乐。其中一位同学发出怪叫,显得温馨和谐的气氛就被破坏了,我把围坐的孩子观察一遍发现其中一位孩子没有笑。从发出怪叫的学生眼神中看出挑衅,此时的孩子都在考验我。既不能强压又不能屈服,不能靠武力解决,需要让孩子从中明白道理。每一个挑衅行为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每个人都希望向上、向善得到肯定。“人之初性本善”我先问没笑的孩子为什么没笑?他说:“没什么好笑的。”我让其它孩子重复他的话孩子们也觉得没什么可笑的,笑声逐渐消失。让大家知道什么时候笑,什么事值得去学。让孩子分辩善与美,问孩子们那个孩子有什么优点?同学说他心里有善与美。接着我引向弟子规“见人善即思齐”,让孩子明白到自己的行为对错。通过老师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得到肯定,并改正。当老师展现善心、爱就能帮助孩子走入正途首先为人师者首先相信孩子人之初性本善的心,一颗愿意和孩子沟通的耐心。发现放大孩子细微的优点,我们展现善心、爱心孩子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用心。用这种先苦后甜的方式,当孩子走入正轨后教育越来越轻松,孩子的路也将越走越好。3、甲骨文需要教吗?文字的出现是我们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一个民族是非常重要的。简单了解甲骨文,具书上记载,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只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甲骨文中国古文字体系历经上千年的演变至今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三千年来,虽历经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音、形、意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非常深的影响。为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是多么了不起。适当给孩子讲甲骨文,一个甲骨文的发现,还是让学生从小对甲骨文的认识,有意想不到的事在发生。目前殷墟出土甲骨有15万片,单字4500个字1500个汉字被释读了。还没被解读的字有可能被孩子解读。汉字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将华人联系在一起。孩子疲于应付考试,汉字的美与丑就不管了,我们要让孩子好好掌握汉字。感受每一个汉字的文化内涵,每一个字就像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4、关于繁体字,繁体也叫正体字。欧美也称传统中文。正体字有三千年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是各地华人通用的标准字。先从简体版经句熟读,为孩子阅读文言文做基础,5、怎样读竖排的经典,先读横排版,播放竖排版。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投影竹简版王羲之的书法版并讲解竹简来历,投影古书。从而让学生如何读竖排版书。课件可以成设计横排、竖排、简体、繁体的,让学生进行学习。6、如何讲故事,孩子吸收能力很强,经典故事滋养孩子成长中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孩子从小听的都是文人墨客,诗词歌赋。耳濡目染就会成为一位文人。7、课件,中国色彩的图片,太卡通的图片是不宜选择的。易经中讲“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下,仅得其下。制定高目标可能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制定中目标只能达到低水平。我分享的都是我的教学经验。深入的较深些。8、我对《三字经》的教法,起初学习吟诵时,用各种方法教孩子,吟诵只是教学中的工具。我们需要理解《三字经》的重要意义。还是要回归到通过音律去读书,这才是吟诵的目的。 总结: 师友们我认为要教给孩子们可以滋养心灵的东西,而不是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能够完善孩子人格的是“道”,帮助孩子达成目标的方法是“术”。徐健顺老师说教育不是学习一门手艺。现在国学教育不能只是翻出传统记忆,不能产生中国精神,那是失败的。只会加重老师和学生的负担,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