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印万川慈善群 董凯 《道德经》第十八~二十章

月印万川慈善群 董凯 《道德经》第十八~二十章

2016-03-27    27'54''

主播: 武汉大学-珞珈山

41 4

介绍:
《道德经·十八章》 经文:大道废,有仁义(1);六亲不和,有孝慈(2);国家昏乱,有忠臣(3)。 注释:(1)大道废,有仁义:此句当理解为“大道荒废,才讲仁义”。河上公注为“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大道废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王弼注为“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进物也。”(2)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河上公注为“六纪绝,亲戚不和,乃有孝慈相牧养也。”(3)国家昏乱,有忠臣:“忠臣”,竹简本又作“正臣”。河上公注为“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尽无欲不知廉,各自洁己不贞。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明,众星失光。” 译文:大道废弛,仁义才显现;家庭不合,孝慈才彰显;国政昏乱,忠臣才见出。 补录: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李零据帛书本校定)按:本章经文凡“焉”均作“乃”解,即指“于是”。郭店简本无“智慧出,焉有大伪”这一句。 《道德经·十九章》 经文:绝智弃辩,民利百倍(1);绝伪弃诈,民复孝慈(2);绝巧弃利,盗贼无有(3)。 注释:(1)绝智弃辩,民利百倍:陈鼓应按:通行本“绝圣弃智”,郭店简本作“绝智弃辩”,为祖本之旧,当据改正。通观老子全书,“圣人”一词共三十二见,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而通行本“绝圣”之词,则与全书积极肯定“圣”之通例不合。“绝圣弃智”一词,见于庄子后学《胠箧》、《在宥》篇,传抄者据以妄改所致。按:帛书本释文作“绝圣弃智”,李零据此,参鉴其他版本,与陈鼓应观点相异。(2)绝伪弃诈,民复孝慈:陈鼓应按:通行本“绝仁弃义”,郭店简本作“绝伪弃诈”,为祖本之旧,当据改正。老子八章主张人与人交往要尚仁(“与善仁”)。庄子《胠箧》有“攘弃仁义”之说,由此可见原本“绝伪弃诈”被臆改为“绝仁弃义”,可能受到庄子后学激烈思想影响所致。按;帛书本释文作“绝仁弃义”。此外,“民复孝慈”,竹简本释文作“民复季子”(以崔仁义等为代表持有这样的观点)(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河上公注为“绝巧者,诈伪乱真也。弃利者,塞贪路闭权门也。” 译文:抛弃巧辩,人民可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弃绝伪诈,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 《道德经·十九章》 经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4)。故令有所属(5):见素抱朴,少私寡欲(6)。 注释:(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三者”,帛书本、竹简本均作“三言”;“文”,竹简本作“辨”,帛书本作“文”;“不足”,帛书本作“未足”。陈鼓应按:“文”,意指文饰。河上公注为“以为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5)故令有所属:简本作“或命之或乎属”。陈鼓应按:“属”,意指归属或适从。河上公注为“当如下句”。(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简本作“视素保朴”。陈鼓应按:“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在这里是异字同义。河上公注为“见素者,当抱素守真,不尚文饰也。抱朴者,当抱其质朴,以示下,故可法则。少私者,正无私也。寡欲者,当知足也。” 译文:(三绝三弃)这三者不足以表达我的意思,所以归结为:保持朴质,减少私欲。(按:结合陈鼓应和李零译文译作如是) 《道德经·二十章》 经文:绝学无忧(1)。唯之与阿(2),相去几何?美之与恶(3),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4)。 注释:(1)绝学无忧:河上公注为“绝学不真,不合道文。除浮华则无忧患也。”陈鼓应按: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2)唯之与阿:竹简本与帛书本均作“唯与呵”。陈鼓应按:“唯”,恭敬的答应,这是晚辈回应长辈的声音。“阿”,怠慢的答应,这是长辈回应晚辈的声音。“唯”、“阿”都是回应的声音,“阿”的声音高,“唯”的声音低,在这里用以表示上下或贵贱的区别。(3)美之与恶:竹简本与帛书本均作“美与恶”。陈鼓应按:“美”,王弼本作“善”,傅奕本作“美”,简本及帛书本正同,今据改。(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刘笑敢按:王弼本、河上公本、傅奕本皆同。“不可不畏”,竹简本作“亦不可以不畏”,帛书甲本残,乙本句末多一“人”字,作“亦不可以不畏人”。 译文:弃绝异化之学可无搅扰。应诺和呵声,相差好多?美好和丑恶,相差好多?众人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有所畏惧。 《道德经·二十章》 经文:荒兮,其未央哉(5)!众人熙熙(6),如享太牢(7),如春登台(8)。我独泊兮(9),其未兆(10),如婴儿之未孩(12);傫傫兮若无所归(13)。 注释:(5)荒兮,其未央哉:“荒”,李零据帛书本,认为当作“恍”,意指意识模糊的状态。对本句,王弼注为“叹与俗相反之远也。”河上公注为“言世俗之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有央止也。”陈鼓应按:此句当理解为“精神包含广远而没有边际”,“荒兮”指广漠的样子,“未央”指无尽的意思。(6)众人熙熙:陈鼓应按:“熙熙”指纵情奔欲、兴高采烈的样子。王弼注为“众人迷于美进,惑于荣利,欲进心竞。”河上公注为“淫放多情欲也”。(7)如享太牢:陈鼓应按:参加丰盛的筵席。“享”,作“飨”。“牢”,指牛、羊、 豕三牲。(8)如春登台:陈鼓应按:好像春天登台眺望。(9)我独泊兮:河上公注为“我独泊然安静”。陈鼓应按:“我”表达老子自己的心境和精神意境。(10)其未兆:河上公注为“没有情欲之形兆也”。陈鼓应按:“未兆”,没有迹象,形容不炫耀自己。“兆”,朕兆,迹象。(11)如婴儿之未孩:陈鼓应按:“孩”与“咳”同。“孩”与“咳”,古字相同,参见《说文解字》,意指婴儿的笑。河上公注为“如小儿未能答偶人时也”。(12)傫傫兮若无所归:“傫”,李零据帛书本作“累”,意同“累累如丧家之狗”的“累”。陈鼓应按:傫傫即磥磥、磊磊、硌硌、落落,皆双声近义词。“磊磊兮”,谓落落不群,无所依傍。王弼注为“若无所宅”。 译文:精神领域开阔啊,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兴高采烈,好像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我却独个儿淡泊宁静啊,没有形迹,好像不知嘻笑的婴儿;落落不群啊,好像无家可归。 《道德经·二十章》 经文: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20)。众人皆有以(21),而我独顽且鄙(22)。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3)。 注释:(20)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刘笑敢按:各本都有不同音词或同义词的不同,如“澹”或作“忽”(河上公本、帛书本)或作“淡”(傅奕本),“飂”或作“漂”(河上公本)、“恍”(帛书本)、“飘”(傅奕本)之不同等。河上公注为“我独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也。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陈鼓应按:“澹”,澹泊,沉静。“飂”,高风,形容形迹飘逸。(21)众人皆有以:王弼注为“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22)而我独顽且鄙:陈鼓应按:“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王弼注为“无所欲为,闷闷昏昏,若无所识。”(23)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陈鼓应按:“贵食母”,以守道为贵。“母”喻道。“食母”喻指滋养万物的道。刘笑敢按:“我独异于人”,傅奕本作“吾独欲异于人”,帛书本作“吾欲独异于人”。两相比较,前者讲未必能够实现的意志或愿望,后者讲已然如此的事实。从语言风格来看,帛书本“吾欲独异于人”与上文“若”、“似”等字更协调。河上公注“我独与人异也。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也。”王弼注为“食母,生之本也。人皆弃生民之本,贵末饰之华,故曰‘我独欲异于人’。” 译文:沉静的样子,好像湛深的大海;飘逸的样子,好像无有止境。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愚顽而拙讷。我和世人不同,而重视进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