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印万川慈善群 董凯《道德经》第二十九~三十五章

月印万川慈善群 董凯《道德经》第二十九~三十五章

2016-03-27    30'05''

主播: 武汉大学-珞珈山

9 4

介绍:
《道德经·二十九章》 经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1),吾见其不得已(2)。天下神器(3),不可为也,(不可执也(4)。)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5);或嘘或吹(6);或强或羸(7);或培或堕(8)。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9)。 注释:(1)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按:陈鼓应认为,“取”意指治,犹如摄化。“为”意指有为,也即强力去做。刘笑敢认为,“取”之本义多与取得或获取有关,把它解释为治理之治是没有根据的。因此,此处理当取“获取”之义。(2)吾见其不得已:按:“不得已”,帛书本作“弗得已”,李零认为,可能是“弗得矣”的意思。陈鼓应认为,“不得已”意指不可得(苏辙注)。“已”,语助词(范应元注)。(3)天下神器:按:帛书本作“夫天下,神器也”。陈鼓应认为,此句意为“天下是神圣的东西”。“天下”指天下人。河上公注为“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4)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按:(不可执也),王弼本原缺这一句,陈鼓应根据刘师培的说法增补。帛书本亦无“不可执也”。刘笑敢认为,增补的做法有其理,但不合古本,亦非必要。河上公注为“以有为治之,则败其质朴。强执教之,则失其情实,生于诈伪也。”(5)或行或随:李零按:行是先行,随是随后。(6)或嘘或吹:陈鼓应按:“嘘”,王弼本作“歔”,河上公本作“呴”。景龙、敦煌丁本均作“嘘”。李零按:嘘是缓出气以温物,吹是急出气以寒物。(7)或强或羸:帛书本无此句。(8)或培或堕:陈鼓应按:王弼本作“或挫或隳”,河上公本作“或载或隳”,范应元本作“或培或堕”,帛书本同,据帛书本改。陈鼓应又按:“故物或行或随”这一段文意,从高明《帛书老子校注》。李零按:此句意为“或培土增高加固之,或堕坏摧毁之”。(9)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陈鼓应按:“泰”意指太过。河上公注为“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此三者,处中和,行无为,则天下自化。” 补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凡此诸或,言物事逆顺反复,不施为执割也。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王弼注释) 译文:想要治理天下却用强力去做,我看他是不能达到目的了。“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能出于强力,不能加以把持。出于强力的,一定会失败;出于加以把持的,一定会失去。世人情性不一,有的行前,有的随后;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所以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道德经·三十章》 经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1)。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2)。)善有果而已(3),不敢以取强(4)。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5),果而勿强(6)。物壮则老(7),是谓不道,不道早已(8)。 补录: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还)。(竹简本) 注释:(1)其事好还:按:此句,帛书本缺,简本作“其事好”,李零等竹简整理者认为当有“还”字。陈鼓应把此句译作“用兵这件事一定会得到还报”,李零把此句理解为“这类事会走向反面”。王弼注为“为(治)者务欲立功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