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语》“学而篇”首节与儒家大义
主讲::江右弘道书院山长 弘毅老师
时间:2016年3月27日19:00
地点:“珞珈山-空中杏坛”微信群
主持: 刘海成 夏春霞
弘毅老师简介:
弘毅,民间儒者,江右弘道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组织和开办公益国学讲座,阐发儒家义理,弘扬儒家价值。
讲座资料:
非常感谢弘毅老师一个半小时的精彩讲座!老师从三个方面讲解了《论语》“学而篇”首节与儒家大义:一、概略讲解首节在《论语》中的地位以及此节三句话的有机内在联系;二、具体每一句话揭示了哪些儒家大义;三、讲解贯穿首节的主脉——“成于乐”的问题。老师认为,首节三句有似于儒家“三法印”地位,反映了儒家一个根本重要指向——养成君子,点出了养成君子的三个基础要素,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学而时习之”,强调修己一面;“有朋自远方来”,代表治人的开端;“人不知而不愠”,代表了人的自我认同。①围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师讨论了三个问题:“学”何以能成为《论语》的主旨?“学”为何与“习”密切相关,甚至一体两面呢?学习何以能“说(悦)”?老师指出,《论语》中的“学”有比知识技能学习更宽泛的意义。人类的存在是非给定的,人类存在的核心要义是人能够学习。学习是修身的根本路径。《论语》讲“古之学者为己”,“己”不是先天完成的,而是通过学成就自身,完成“天命之谓性”,证成自己,扩充善性。儒家的学行紧密相关,《论语》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检验学习效果标准是行,但并不代表儒家不重视文本知识。颜回讲“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涵盖了知识文化学习与行为实践。学何以能“说”?老师认为,悦是学的正向的反馈;学能够满足人的“下学而上达”的精神意义的追求;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能产生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掌握学习的时机也是产生悦的关键。②围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解两个问题:“有朋”为何要自远方来?“有朋”来了何以能乐?关于第一个问题,老师讲这与人性有关联,人性有合群的一面,“有朋”是君子的群体,代表了孔子之道能够感召远方之人。颜回特别善群,夫子道:“自吾有回,门人益亲”。“有朋”来了何以能乐?老师认为,“有朋”来与“乐”并无必然联系,儒家强调“有朋”之乐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选择,与中国提倡“以天下为一家,以天下为一人”的“大一统”包容,秩序思想有关。曾子言:“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友朋也是助己成德的积极因素。③围绕“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分为三小点讲解:“人不知”是人生常态;人何以能“不愠”;为何“人不知而不愠”能作为君子的标志?人需要认同,但“人不知”是人生的现实和常态。儒家通过智慧与仁爱两方面去处理“人不知而不愠”的问题。“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从改变自己出发,而不是强求别人改变。“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通过自我提升逐渐改变别人的态度才是积极有效的作法。在德位分离的时代,通过自我的认同、激励,彰显自我人格的成长,反而成为了君子首要的要求。老师最后讲了,本节贯穿的一条主脉是“成于乐”。孔门教学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吾与点也”,孟子“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都指示出儒家成圣成德的标准在于“成于乐”。分疏王阳明谈乐可分为“本体之乐”、“工夫之乐”、“境界之乐”。再次感谢老师的精彩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