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印万川慈善群 《庄子 齐物论》第24~27节 张翅飞

月印万川慈善群 《庄子 齐物论》第24~27节 张翅飞

2016-06-18    40'48''

主播: 武汉大学-珞珈山

351 13

介绍:
《庄子 齐物论》24 原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译文:天地与我共同存在,万物与我浑然一体。既然已经浑然一体了,还需要有所言说吗?既然已经说了浑然一体,能说我没有言说吗?浑然一体,再加上浑然一体这句话,加起来就是二,二与一加起来就是三,如此反复推演下去,即使精于计算的专家也不能数不清楚最终的数目,更何况普通人呢?从无到有已经推算到三了,更何况从有道有呢?不要再追逐和推算了,还是顺应万物之自然吧! 《庄子 齐物论》25 原文: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译文:大道本来是没有疆界的,言语本来是没有定论的,只是为了争夺一个是字而有了分界。请让我来说说这些分界吧:如划分了左与右,次序和义则,区分和辨别,竞言和争锋。这就是世俗所谓的八种才能。对于天地之外的事情,圣人是存察于心而不加谈论的;天地四方之内的事,圣人只是谈论它而不加评议;对于古史中先王治理世事的记载,圣人只是评论它而不去争辩。 《庄子 齐物论》26 原文: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译文:所以天下的事理,在分别中有所不分,在争辩中有所不辩,这是为什么呢?圣人胸怀若谷,能涵容万事万物,众人却热衷于争辩,以此夸耀于世间。所以说:争辩的人总有未见之处。大道不可称谓,大辩不用言语,大仁不自言仁爱,大廉不自以为廉洁,大勇者不会逞强。道一旦说得清楚明白那就不是道了,语言一旦辨析得周详也就有所不及,仁如果有固定的对象也就不能周流,廉者过于清高别人也就不相信了,勇武而好勇斗狠也就不是真正的勇敢。把这五点融通把握也就差不多接近大道了。 《庄子 齐物论》27 原文: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译文:所以一个人的智能能够止于他所不知之境地,他的知就达到顶点了。谁能知道知道不用言辞的辩论,不用言说的大道呢?如果有人能够知道,那可以称为天然的库藏了。这样无论注入多少水也不会溢满,无论舀出多少水也不会枯竭,但又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这就叫做含藏不露的光明。 《庄子 齐物论》27 原文: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译文:从前,尧问舜说,我想讨伐宗、脍、胥敖这三个小国,每当上朝时心中总是放不下,这是什么缘故呢?“舜说:”这三个小国的国君,就像生存于蓬蒿艾草之中,你为什么还要放在心上呢?过去听说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而普照万物,何况您的德行超过了太阳的光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