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周】心灵驿站—郭炫鑫

【第十周】心灵驿站—郭炫鑫

2021-12-07    09'53''

主播: 晓升心韵广播站

376 5

介绍:
编辑员:郑宛婷 后期员:陈瀚楷 BGM:《雨に濡れた空気(被雨淋湿的空气)》——春野杉卉-この青春の始まりを 末尾曲:《不散》——陈立农 人在旅途,难免会遇到荆棘和坎坷,但风雨过后,一定会有美丽的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逆境总是有的,人生总要进击。愿你不要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做永远的生活强者。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大家好,欢迎收听心韵广播,我是播音员郭炫鑫。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心灵驿站》,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袁隆平。 袁隆平于1930年出生在北京,祖籍江西。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动荡之际,整个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为了谋生,袁隆平自小就跟着家人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常是有一顿,没一顿地活着。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袁隆平想到路边的饿殍,以及小时候的挨饿经历,他便对父亲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父亲不理解他为何要学农,建议填报理工或者医学专业。母亲则劝他,学农很辛苦,将来要当农民。不过年少的袁隆平怀着心里的理想,一意前行。 1953年8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同年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工作。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有怀抱天下之志,袁隆平也更是如此。在前往安江农校前,他就对自己的朋友说过这么一句话:“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听了袁隆平的话,朋友报之一笑,大家都认为这不过是每个人年少时期该有的壮志豪言罢了。当时或许没人能够想到,袁隆平的这句壮志豪言却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并最终成功实现了!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西方国家不断对我国进行抹黑攻击,比如西方媒体曾下定论认为“中国人养活不了自己”“这么多数量的中国人将会把世界粮食吃光”,随着西方舆论的操作,中国在世界舆论环境上备受压力。面对西方媒体的叫嚣,袁隆平和他背后的团队毅然站了出来,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世界,“中国人有能力养活中国人”。1960年7月,袁老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经过试验分析,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他知道,水稻天然杂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过,一旦杂交成功产量也许会倍增。为了尽快进行试验,袁隆平也不顾日晒酷暑,每天早早起床,带上一个水壶,几个馒头就往田地里找,就连中午都不回来,整个人就那样赤脚泡在水田里,在那样极差的环境和饮食情况下,袁隆平也因此落下了肠胃病。为了缩短时间,袁隆平一年种三代水稻,但仍然耗费了8年的时间,利用上百个品种进行了上千次杂交实验,终于找到了神奇的保持系和恢复系水稻。 在上世纪70年代时,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已经达到亩产500公斤,这相比以前的水稻已经上升了很大一个台阶。可是袁老并不满足,他带领团队仍然不断地攻关,自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再到1974年试种他所育成的品种“南优2号”杂交稻亩产628公斤;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水稻育种计划,终于在2000年的时候建成超级水稻示范田,袁隆平实现亩产700公斤的水平!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自从袁老发明杂交水稻后,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全国90%以上的水稻要么是袁老发明的杂交水稻要么就是杂交水稻的变种。换句话说你吃下的每一口米饭,几乎都和袁老有关。 他多次表示,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覆盖全球梦”,他说自己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大粗壮,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人坐在水稻下乘凉…… 以上就是今天《心灵驿站》的全部内容,我是播音员郭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