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周】《音乐留声机》—翁悦妮

【第二十周】《音乐留声机》—翁悦妮

2023-03-24    09'33''

主播: 晓升心韵广播站

1363 11

介绍:
编辑员:吴锴霓 后期员:李仪铧 BGM:《心愿》 末尾曲:Falling You 人生,聚也匆匆,散也匆匆,好多的情,扛不过岁月春秋;好多的人,抵不过关山路远。生命,姑终紧跟着的是当下,不管曾经有过多么醉人的情形,到头,珍惜的还是此时此刻。大家好,欢迎收听心韵广播,我是播音员翁悦妮,接下来由我带大家进入今天的《音乐留声机》。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月光奏鸣曲》。 一、作品简介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和“月光曲”。分为三个乐章。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801年所作。贝多芬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他的一生创作广泛,而《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了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表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对生活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贝多芬的作品总是根植于他所生活的现实之中,他在现实中承受着一切痛苦,享受着每一份欢乐,并将他们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1796年至1800年,正是贝多芬的耳疾开始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他的时期,他的耳朵日夜作响,似乎内脏也受着折磨,听觉更是越来越衰退起来。他一直对自己的耳疾保持着缄默,直到1801年,他才在信中向他的好友韦该勒医生才悲伤地倾诉,同年,他恋爱了,尽管他在恋爱上不断地钟情,不断地梦想着幸福,最后幸福却总是幻灭,使他陷入痛苦的煎熬之中,他却仍旧一次又一次地坠入爱河之中,《月光奏鸣曲》就是他这段爱情的心理体验,他创作了该首作品,并将他献给当时的恋爱对象琪里爱太·吉却娣,然而,这位漂亮轻佻的贵族小姐却最终无情地抛弃了他。正是在这种复杂的痛苦体验和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中,在对爱情的期待与失望之中,才诞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二、歌曲评价 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在一个乐章里出现,而且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此曲在结构上颇有革新之处:并没有遵照传统的规矩,采用“快—慢—快”的结构,其第一乐章也并非奏鸣曲式;反而该曲的重心和高潮部分都在最为戏剧性第三乐章。这种突破是贝多芬所追求的。德国评论家保罗·贝克撰文称:“如果一部作品以奏鸣曲式的快板乐章起头,那么一上来就定下了基调,让后面的乐章只能补充而不能改变;但贝多芬想要的是一个前奏曲、一个序幕、一个引言,而非一个概括性的呈示。” 《月光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 三、深度评价 1800年是贝多芬思想上和创作上日渐成熟的时期,他了解到法国大革命的状况,接触了法国革命时期的音乐。他这时的创作风格已抛开了早期奏鸣曲中的旧有的刻板的规则,而追求崇高的理想和新的表现手法,追求形式的完美性和内容的深刻性,强调形式服从于内容,《月光奏鸣曲》也正是形式从属于内容这一美学思想的最出色的例证。正是基于这一美学思想,才使他对奏鸣曲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并成为了他对音乐史的最重要的贡献。比如,它打破了旧的奏鸣曲式快一慢一快三乐章的旧有模式,在该首乐曲中第一乐章出现的不是快板,而是持续的柔板。它所有的音乐形式都成为了表达真挚感情、展现戏剧冲突的途径,其中更是充满着现实主义的心理描写。 以上就是今天《音乐留声机》的全部内容,我是播音员翁悦妮。